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与书法学院实践队员于2025年暑期前往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以“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为主题,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兴紫笋茶制作技艺”展开实地调研。队员通过实地走访茶园、深入制茶车间、近距离感受千年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活态传承的时代风貌。
紫笋茶,起源于唐代,被誉为“贡茶之首”。据《茶经》记载,陆羽曾在长兴顾渚山撰写世界茶学第一书,其间对紫笋茶大加推崇。如今,这一传承千年的制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江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调研首日,实践队员来到长兴县顾渚村,在当地茶农的带领下,走进连绵起伏的生态茶园。绿意盎然的茶树在晨光中吐露新芽,薄露未干,茶香隐现。队员一边实地观察茶树种植环境,一边了解茶农在施肥、修剪、防虫等日常管理上的经验方法。通过亲身体验采茶流程,队员们对“早春采芽,芽形似笋”的紫笋茶命名由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手工采摘的劳作强度表示由衷敬佩。

随后,队员来到本地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紫笋茶制作工厂。在制茶师傅的讲解下,实践队员系统了解了紫笋茶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包装的完整工艺流程,包括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筛分等关键环节。现场机器轰鸣与手工翻制交错进行,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共存,令人印象深刻。队员通过现场记录与交流,了解到其中多个环节对温度、湿度、时间控制要求极高,而这些经验往往依赖于师傅多年的实践积累。

调研期间,队员还特别拜访了紫笋茶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就紫笋茶的历史渊源、工艺演变、代际传承、市场推广等方面展开深入访谈。传承人表示,近年来随着非遗政策支持和文化消费兴起,紫笋茶逐渐走出长兴,通过电商、文创、茶旅融合等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同时,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仍面临年轻人接续乏力、工艺标准化不足、品牌影响力不高等挑战。他强调,应推动非遗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校园推广、课程开发、研学活动等方式,让更多青少年亲近、理解并热爱茶文化。
在采访结束后,队员结合调研所见所闻,初步构思了《紫笋茶非遗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尝试将“茶叶知识+非遗技艺+实地体验”融合为一体,为中小学生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为非遗走进校园、走近年轻人探索新路径。
此次实践调研,不仅让队员们全面了解了紫笋茶的非遗技艺流程,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匠心”二字背后的坚守与责任。实践队员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不只是技艺,更是传承人的精神与文化自信。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通过本次“非遗传承与教育创新”主题实践,队员更加坚定了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未来,队员将继续用所学所长,为服务地方文化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实践队韩丰骏)
责任编辑:李震
编辑:李震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