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光寻脉访非遗:装裱技艺里的坚守与传承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溯光寻脉访非遗:装裱技艺里的坚守与传承


溯光寻脉访非遗:装裱技艺里的坚守与传承

  2025-08-12 20:37:58     简体|繁體
http://mrkx.qghjm.com/1165940.html

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溯光寻脉”文化传承实践队部分成员走访了非遗装裱技艺传承人申旭庆老师的工作室,实地探访这门承载着“书画续命”智慧的传统技艺,近距离观察其工艺流程,倾听传承背后的故事。

在一个小巷子里,一间四十余平方米的房间被改造成工作室,成为技艺传承的核心场域。房间内,长约三米的工作台占据了主要空间,排笔刷、棕刷、镊子、针锥、竹起子等工具按使用频率依次摆放,角落的玻璃密封罐里盛着自制浆糊,散发出淡淡的米香。墙上有几位学员自己书写装裱的作品以及几副修复的作品还未揭下。

工作室的陈列柜里,整齐码放着数十卷修复完成的作品。申老师取出一幅山水画介绍,这幅作品曾因虫蛀导致多处破损,经清洗、补纸、全色等多道工序处理后,画面已基本恢复原貌,仅在局部保留了细微的历史痕迹。“修复不是‘翻新’,是让作品能再传下去,该留的岁月印记得留住,这是装裱的本分。”他指着画中一处刻意保留的虫蛀痕迹解释道。

交谈中得知,申旭庆老师从事装裱工作已二十余年,这项技艺是家里传承下来的。他表示,装裱技艺的传承,不仅是手法的延续,更是对材料、工序等细节的坚守。“咱们现在由于受到这种快餐式的这种装裱,比如说机器装裱、做框、卡纸,对这种传统技艺冲击很大,大家都要求速度。但是从作品的保护层面上来说,肯定是咱们传统的要好,因为传统的它是一种用浆糊作为粘合剂的,它可以重复,可以揭裱,可以清洗,可以修复,机器装裱就没有这个功能了,机器装裱的胶膜都是化学的东西。所以我做这个的工作室的初心主要就是说让装裱修复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大家以后对咱们的这个作品有一种保护意识。让大家能过了100年,甚至过了200年,咱们的作品还有生命力。如果要说机器裱的话,可能50年100年可能就没了。如果是手工装裱的话就可以再装裱修复,比如说有虫蛀了,有水痕了这些东西可以进行清洗修复,可以延长作品的寿命。”

此次探访虽短短几小时,但通过直观观察与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对非遗装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它既是一门需要精准把控的技术,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实践。正如申老师所说:“我们做的事,就是让老书画能继续‘说话’,把前人的智慧传下去。”(崔新蕊赵媛媛孙思淇李朝阳赵锡李姗姗洪源闫艺)

责任编辑:李震



编辑:李震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7年 » « 06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