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绘蓝图,青春聚力赴乡约。7月6日至7月16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薪火相传”云兴队11名成员,带着满腔热忱与专业技能,奔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以“云端赋能兴农,实践情系乡村”为宗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时代要求,旨在通过直播展示、短视频宣传、技能培训等多元方式,让那些藏在田野间、饱含乡土气息的优质好物走出乡村,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通线上销路,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踏遍田埂播火种,直播助农谱新篇
前期筹备时,实践团队深调研,精策划。在抵达唐王街道后,并未急于开播带货,于7月10日,深入于家村、王辛村等村庄开展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精心策划直播预案。队员们顶着烈日走进葡萄大棚,与农户促膝长谈,记录下唐王蓝莓葡萄“皮薄汁多”等核心特点,摸清了农户们“想直播却不懂如何操作”“怕技术复杂不易上手”等顾虑。7月12日,针对调研结果,团队连夜召开策划会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组同学绘制直播手牌,将葡萄的晶莹、玉米等农作物的鲜亮绘于手牌,并搭配通俗文案;技术组调试直播设备,测试田间网络信号,制定多场景直播预案;培训组则梳理直播流程、编写直播手册,为后续教学做准备。王辛村农户看着队员们蹲在田埂上修改方案的身影,感慨道:“这些娃娃是真打算帮咱把果子卖出去啊!”


镜头架田间,直播绽芳华。前期准备完成后,7月13日,团队开展“一对一”培训。在村委会的临时教室里,队员们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抖音后台,从账号开通到吸粉涨粉,从拍摄视频到剪辑视频,从开播设置到直播互动,队员们细细讲解视频剪辑及直播带货的技巧。65岁的张大爷学得慢,队员们就画流程图,反复演示操作步骤,直到他能独立发起直播。“原来直播没那么难!”张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7月14日,团队迎来了王辛村直播首秀——看一串串蓝莓葡萄如何走进你的心里。队员们在王辛村的村委会里架起了直播设备。镜头里颗颗饱满的紫葡萄,队员们举着定制手牌,对着镜头热情介绍,“家人们,看!这蓝莓葡萄,颗颗饱满,咬一口全是汁水!”

编手册传经验,拍短片展乡韵。后期,为让直播技能真正扎根乡村,团队整理实践经验,优化编写《数字助农手册》。手册里,“开播前检查网络信号”“黄金30秒话术模板”“突发断网应急方案”等内容通俗易懂。当队员们把手册送到农户手中时,李大姐当即翻到“选品技巧”页,认真做了笔记:“这手册比教科书还实用!”与此同时,队员们扛起相机,穿梭在唐王街道的街巷田间。从明代“唐王东征”的传说遗址到非遗“唐王鼓乐”的表演现场,从清晨果园的采摘场景到傍晚村落的袅袅炊烟,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乡村的十二时辰,制作成“唐王十二时辰”系列短视频。视频中,驻村书记带着观众逛大棚、品鲜果,朴实的介绍让唐王的农耕文化与特色农业走进更多人视野。

青春赋能数字兴农,实践深耕乡村振兴
硕果盈枝显成效,数字兴农结硕果。10天实践中,团队开展5场直播超15小时,吸引5000余人观看、获赞2万次,13条农产品短视频流量增长。成员深入葡萄大棚和锦鲤养殖基地,把培训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教村民用俯拍呈现锦鲤灵动、用特写捕捉瓜果露珠,用生活化语言替代生硬介绍,还帮村民调试设备、设计背景、演练话术。最终12名农户掌握独立直播技能:李大姐学会剪辑发货视频,王辛村合作社建“直播备货群”,养殖师傅也懂了“镜头感”的重要性。《数字助农手册》成农户“掌中宝”,“唐王十二时辰”短视频播放超10万次,擦亮乡村文旅名片。
唐王街道办事处主任称赞大学生用直播打开新销路,推广数字助农模式。农户从羞涩躲闪到熟练介绍产品,印证实践价值。活动亦是“行走思政课”,成员在田间倾听需求、在直播中练就本领,坚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团队以“青春+科技”模式践行初心,直播打破地域限制,培训授人以渔,短视频挖掘文化价值,成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创新模式亮特色,青春答卷续新篇
本次实践的独特之处,在于融合“即时直播”与“长效赋能”。团队既是“带货主播”,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更是“数字导师”,通过手册和培训留下“带不走的直播间”。队员们期待“离开后农户直播间依然热闹”,这正是“薪火相传”的深意。如今,唐王街道农户直播身影依旧活跃,《直播助农实操手册》在村民手中传阅,“唐王十二时辰”的故事持续传播。这场10天的青春实践,为乡村播下数字种子,见证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实践虽落幕,数字赋能乡村的篇章仍在书写。葡萄架下、桃林间,农户直播愈发熟练;手册页脚被磨出毛边,文旅故事传递乡韵。云兴队用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与乡土智慧结合,能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期待更多青年接力,让手机成“新农具”、数据成“新农资”、直播成“新农活”,让“唐王味道”飘向更远,数字乡村图景在齐鲁大地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李震
编辑:李震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