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七载“泉城行”,一群年轻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深度观察|七载“泉城行”,一群年轻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深度观察|七载“泉城行”,一群年轻人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2025-08-13 06:58:05     简体|繁體
http://mrkx.qghjm.com/1166042.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孔令茹聂静怡通讯员王帅

当200名来自全国30余所“双一流”高校的优秀学子在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触摸质子治疗系统的模型,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见证“山河”平台的算力奇迹,这场始于2018年的“泉城行”训练营,已悄然走过七个年头。

从第一期100余名学子的尝试性参与,到如今500余人争抢200个名额的热烈;从初期的企业参观,到如今政策解读、成果对接、文化浸润的全链条体验,“泉城行”的七载迭代,正是济南以诚意引才、以产业聚才、以温度留才的生动注脚。

从“广撒网”到“精准引”

产业链上的人才密码

2025年的报名数据里藏着一组关键对比:报名学生专业与济南产业链匹配度达87%,入选学员的匹配度更是飙升至98%。这意味着,从最初的“广邀学子”到如今的“精准对接”,济南的引才逻辑已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契合”。

回溯2018年首届活动,参与学子的专业覆盖虽广,却与本地产业没有达成较高的适配度。而今年,入选的200名学子中,124名硕士生、24名博士生的研究方向,精准对标济南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学子可对接浪潮、超算中心,生物医药人才则能与国际医学中心的科研平台无缝衔接。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陶森的话道出关键:“济南的产业链布局越来越清晰,学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岗位,更是一条能持续成长的职业赛道。”

这种精准,源于济南对“人才—产业”互动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济南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不是先引才再找产业,而是用产业链的‘磁场’自然吸附人才。”当52名本科生、124名硕士生、24名博士生带着41项科研创新项目而来,这场“双向选择”已超越简单的“就业对接”,成为产学研融合的纽带。

从“政策宣讲”到“生态构建”

全周期服务的诚意

在2025年的就业创业推介会上,中车山东风电有限公司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招录占比超80%的构成,齐鲁制药“以待遇留才”的奖励体系,与“人才政策双30条”形成呼应。郑州大学营员郭芳彤的感受颇具代表性:“济南的诚意不止在补贴数字上,更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耐心上——比如中车山东风电提到的‘技术导师制’,让我们看到长期发展的可能。”

七年间,济南的引才服务已形成“全周期闭环”:前期通过定向对接60余所高校精准触达目标群体,中期以企业考察、成果对接搭建互动平台,后期用“泉城人才卡”等服务持续跟进。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成效:天津大学2020至2024年已有395名毕业生赴济南工作,2025届又有72人提前签约。而清华大学毕业生杨洪强以自己在济南工作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从落户到住房,从子女教育到科研经费,济南每个阶段都有‘及时雨’式的支持。”

济南市人才服务中心规划引进部副部长陈雅梦为营员详细解读了济南人才政策,其中重点推介了“济南人才・就业云聘e码通”小程序。目前,济南“就业云聘e码通”小程序集成12项功能,让学子指尖轻点就能完成政策查询、简历投递、企业匹配。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济南从“给优惠”到“建生态”的思路转变。

从“城市观光”到“文化认同”

情感联结的深层密码

8月7日晚,东柳戏院的柳子戏《老青天》落幕时,郑州大学学子钟赠鸽的朋友圈多了一组照片:舞台上的包拯、后台的戏服细节、与演职人员的合影。“观柳子戏于东柳戏院,方知姥姥口中‘济南味道’何解。”钟赠鸽的感触,道出“泉城行”另一重深意——从产业认知到文化认同的情感联结。

七年来,文化体验已从初时的“趵突泉打卡”,升华为“沉浸式浸润”:柳子戏《老青天》让学子触摸六百年非遗的活态传承,趵突泉与夜游泉城让“家家泉水”的城韵可感可触。这般浸润,让人才对济南的认知从“产业高地”延伸至“生活家园”。北京协和医学院营员米佳钰,这位在外求学的济南籍学子,在发言中坦言:“异乡求学时,想念的不仅是泉水甘洌,更是这座城守正创新的气质——这份归属感,让人想归来。”

七年间,在“泉城行”训练营的学子心中,济南的城市魅力从“风景名片”升华为“文化认同”。当山东大学学子刘毅说“在浪潮看到了济南的科技野心,在柳子戏里品到了济南的人文温度”,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已超越产业与政策,成为一种情感归属。

七年之约

人才与城市的共同成长

从累计1000名学子参与,到今年20个省(市)区的500人报名;从初期的“高校推荐”到如今的“学子主动争抢”,“泉城行”的七年,也是济南与青年人才相互成就的七年。

创新创业活力的迸发,是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本次入选学子带来41项优质科研创新项目,较去年增长50%,且多数具备产业化潜力。这些项目与济南的产业生态形成呼应——超算中心的算力支撑、医学中心的科研平台、起步区的政策红利,为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完整链条。这并非简单的“项目对接”,而是人才与城市在发展理念上的同频共振:学子带着技术与创意而来,济南则提供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的土壤,这种良性互动正是城市创新活力的源泉。

“泉城行”训练营不是一场招聘会,而是一次“成长契约”——城市给人才机会,人才给城市惊喜。

2025年的闭营仪式上,一位营员发了一条朋友圈:“济南,用热情邀请人才,用实力留住人才。”这场持续七年的“双向奔赴”证明:当城市以产业链为基、以生态为要、以文化为魂,人才的选择便不再是偶然;而当青年以理想为帆、以才华作桨,城市的未来自会波澜壮阔。

“济”济多士,“南”得有你。第七年的“泉城行”训练营落幕,而泉城与人才的故事,正待新篇。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或用户发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5年 » « 07月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