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场次一夜清零,这事要不是亲眼看到,真怀疑是不是后台系统崩了。
前天还聊着《戏台》能不能逆风翻盘,昨天一查排片,15%直接缩水成5%,电影院就像集体失忆,谁还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那点“老本事”?
黄金时间转手就给了《浪浪山小妖怪》,票房两天破两亿。
你说刺激不刺激?
陈小春和应采儿一边在银幕上“妖气冲天”,一边收割年轻人的钱包,旁边“戏台”还没缓过劲,老陈房本都压上了,朱时茂把养老金都掏出来,真不是段子——这俩人把家底扔进电影,拿的是一腔老派的倔强。
有时候我真想冲进影院后排,问问那对刷着手机的情侣:你们刷到的内容,能有前排大爷大妈那杯老泪更值钱吗?

前排白发观众看戏台,安静得像小时候偷听大人讲故事,后排年轻人手指一滑,估计都忘了自己进来干嘛。
戏台慢?
那是京剧的节奏,慢得像老北京的胡同,拐个弯能遇见一段人生。
可这年头,大家都得赶时间,哪还有心思慢下来听一段唱腔?
排片表说了算,资本说了算,观众刷到哪算哪。
真要较真,《戏台》这场仗,没输在故事,没输在演员,根本是没赶上“流量”这趟高铁。
你看影院数据,票房全靠算法算出来的,《浪浪山小妖怪》两天两亿,宣传推得比地铁广告还密,陈佩斯那点传统情怀,在短视频时代就是个“冷门话题”。

有一说一,观众不是不爱京剧,只是被流量拉着跑,停下来再看一眼戏台,怕是要等下次影院搞复古专场了。
说起来,陈佩斯和朱时茂拼命宣传《戏台》,真有点像老球员带伤上场。
北京的房子压上去,养老金都拿出来,这种操作搁体育圈,等于把球鞋、球衣、球票一起押了。
你说他们傻?
未必,老一辈的倔强和执拗,哪是说没就没的。
就像姚明退役后还在为中国篮球操心,李娜拿了大满贯后还被一半网友冷漠调侃,时代在变,老将的坚持只剩下“懂行”的人懂。
流量和传统,像篮球场上新秀和老将的对抗。
新秀一个突破,老将一个卡位,谁能留下?

影院经理不会给你答案,排片数据说什么就是什么。
想起前几年CBA有场球,主队关键三分不中,全场倒吸冷气,场边大妈还在嗑瓜子。
戏台也是,前台唱得飞起,后台观众各玩各的,谁在乎呢?
现在的娱乐消费,讲究的就是“快、准、狠”。
快到没时间犹豫,准到只消费流量,狠到刷完就忘。
可你说传统戏曲没人捧场?
那汉服、国风、非遗怎么年年出圈?
有些东西,不是没人爱,是没给机会。
说到底,影院不是慈善机构,观众不是文化保姆。
谁能赚到钱,谁就能站C位。
SEO关键词都藏在热搜里,谁还记得戏台?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才是票房的风向标。
你觉得戏台的落寞很意外?
不见得。

娱乐圈的冷暖早就翻篇了。
像体育圈那些老将,谁还不是背着一身伤,听着场边喝彩和吐槽一路走?
陈佩斯的赌注,是为自己撑最后一口气,也是为那点快要溺水的传统文化争口气。
你说值不值?
我倒觉得,这年头能豁出去的,都是狠人。
反过来看,影院的“黄金场次”就像体育场的主力阵容,说换就换,谁敢不服?
资本的算盘和观众的选择,哪有公平可言。
网络流行语说得好——“你以为你在选,其实早有人帮你选好了”。
数据一拉,票房两亿,排片全归小妖怪,戏台只能躲在一边喘气。
说到底,热闹是别人的,冷清才是自己的。
你问我戏台还值不值得看?

这问题就像问球迷,老将该不该继续打球。
每个人心里那点偏爱,只有自己知道。
有人愿意为慢节奏留个座,有人只想刷完新片赶下一个爆款,各有各的活法。
影院关灯的时候,谁还记得银幕上那句“老戏骨”,谁还在刷着朋友圈发着“打卡成功”?
大部分人都在忙着下一场流量盛宴。
最后想问一句,屏幕前的你,下次进电影院,是不是也会在黄金场次里,停下来瞄一眼那些慢慢唱、慢慢活的老戏骨?
或许下一次,连这份犹豫都省了,全都交给了算法。
谁知道呢,反正戏台还没下场,人还在,故事还没讲完,评论区见。
编辑:娱乐 来源:浮下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