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为刃,仁心为桥!普陀的他们荣获“银蛇奖”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科研为刃,仁心为桥!普陀的他们荣获“银蛇奖”


科研为刃,仁心为桥!普陀的他们荣获“银蛇奖”

  2025-08-27 13:50:08     简体|繁體
http://mrkx.qghjm.com/1168493.html

(来源:上观新闻)

近日,在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十届“银蛇奖”颁奖典礼现场,普陀的三位医学博士先后登台,获颁奖项。

“银蛇奖”三等奖破题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婧,深耕消化内科十四载。这位85后的医学博士,以临床、科研、教学三线作战的实绩,在守护肝脏健康的征途上刻下了青年学者的独特印记,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十届“银蛇奖”三等奖。

领奖现场

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诊疗难题面前,李婧在导师杨长青教授及科室的支持下,带领团队通过医工结合自主开发出虚拟门静脉压力梯度(vPPG)无创检测技术。该技术基于上腹部增强CT与门静脉彩超数据,通过三维重建和流体力学模型实现压力测算,具备无创、精准和易操作的优点,显著提升了临床检测效率与质量。李婧提到,团队攻克了血管分割、个体化血流建模及影像质量波动等多个技术瓶颈,最终成功将该技术推向临床,为肝硬化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中国方案。

虚拟门静脉压力梯度(vPPG)无创检测技术目前已获多项国内外专家共识认可。以此为基础,李婧团队进一步制定了肝硬化首次静脉曲张出血的无创分层诊疗策略,该方案已在五家上海市级三甲医院推广应用,预计可覆盖40%的肝硬化患者,年死亡率有望降低约5%。

科研方面,李婧聚焦“肝损伤的免疫代谢重塑”,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项,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她在《JournalofHepatology》揭示的Mas受体调控药物性肝损伤修复机制获期刊专题推荐,在《AdvancedScience》和《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上发表的研究亦为肝损伤治疗提供新方向,相关成果已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作为博士生导师,李婧致力于科研与教学融合,培养的研究生已在《JournalofHepat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并涌现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她的全英文课程广受留学生好评。未来,她计划将vPPG技术编入教材,开设《肝脏免疫代谢前沿》课程,持续推动医学创新与人才培养。

“银蛇奖”提名奖用科研为社区医疗“探照”前路

普陀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教育规培科负责人蒋元烨,从医十二载。这位坚守临床、深耕科研、善于教学的蒋医生,近日荣获了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十届“银蛇奖”提名奖,她用行动证明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生一样能成为“多边形战士”。

领奖现场

深夜的地铁车厢,是蒋元烨独享的“通勤科研时间”。“一天不学习,我就觉得自己‘掉队’了。”蒋元烨坦言,要坚守临床、深耕科研,同时兼顾教学,唯有将每一寸光阴都精打细算。她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时间折叠术”:晨间通勤步行既锻炼又构思课题;会议间隙批注学生论文;手机设置“科研警戒铃”——每日傍晚强制阅读文献半小时。

“知道慢性胃病的患者该喝什么咖啡吗?”在消化内科业务学习会上,蒋元烨的提问让全场静默。当同事凭经验告诫患者“别喝浓茶”时,她正带领团队设计《不同浓度不同茶饮对脾胃虚寒证患者胃黏膜修复的影响》临床试验。“大医院解决大问题,我们就钻研特色病种。”她指着诊室里的泽泻汤配方颗粒说,“比如我们就发现传统经方泽泻汤这一经典名方可以用来干预脂肪性肝炎,我们还对泽泻汤的作用机制作了深入探索——这些研究拿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带教学生

蒋元烨还依托上海市名中医沈红权名中医工作室的专家团队资源,提出“慢性肝病防治关口四维前移”计划。在万里社区义诊时,她发现很多患者已经出现了脂肪肝甚至已经到了脂肪性肝炎阶段,但是他们的肝功能却完全正常,而且也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因此她立即开始对这些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的脂肪肝患者开展了临床与基础研究。“我们捕捉到鞘氨醇代谢物异常波动的规律。”她展示着国家专利证书,“目前这项专利正在转化中,希望我们能够早日将这个诊断试剂盒真正推广并落地,让老百姓通过试剂盒就能筛查,不必都往三甲医院挤。”

学生眼中,蒋元烨是位“敢想敢闯”的老师,电脑里存着近三年申报的12项课题材料。“小到字体、字号,甚至一个逗号的使用,都不能有误差。”研二学生孙沛祺感慨,选蒋老师做导师就是想“突破自己”。正是这般执着和极致,让蒋元烨解码出“健脾泄浊”疗法促进巨噬细胞归巢、增强胞葬效率的作用机制,采用现代多组学技术验证中药“相畏相杀”理论的科学内核。61篇论文从实验室产出,其中15篇登上国际SCI期刊。“科研让我知道药为什么能治病,而不仅是它能治病。”孙沛祺的认知转变印证着导师的理念。

“银蛇奖”提名奖守护儿童呼吸的“90后创新者”

上海市儿童医院副研究员、科主任助理谢志波,也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主治医师。这位90后年轻医生,每年完成门急诊诊疗超过12000例。他不仅在临床一线承担繁重工作,更在实验室中潜心钻研,解锁儿童喉气道疾病治疗的新机制,并荣获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第二十届“银蛇奖”提名奖。

领奖现场

在急诊室,谢志波透过婴儿纤维喉镜看到患儿声门下仅1毫米的缝隙——“就像通过麦秆呼吸”。这类重症喉梗阻,他每年都要救治上百例。

喉气管狭窄是严重影响儿童呼吸功能的危急重症,尤其低龄婴幼儿治疗难度大,传统手术往往创伤显著且效果有限。面对治疗困境,在学科带头人李晓艳教授的引领下,探索微创治疗,独创“三维一体”筛选抗纤维化药物,研发可降解载药支架。“如在狭窄段放置‘微缩药工厂’。”他说,“药物缓释,支架半年降解,不影响发育。”

谢志波和团队还率先对低月龄轻中度狭窄患儿实施该技术,替代气管切开,显著减轻痛苦及并发症,手术成功率高达80%以上,优于国际水平。他还负责构建国内首个喉气道药物缓释平台,推动治疗走向“精准化”。针对重度狭窄,他和团队首创“游离舌骨重建环状软骨”术,应用于1-6岁幼儿,系国际首报,实现86%的拔管率,多数孩子从此摆脱套管、自主呼吸。

手术中的谢志波

以往喉气道应力难以量化,谢志波牵头建立全年龄段儿童影像数据库,计算机三维重建,联同工程师研发体外应力检测装置,构建出儿童喉气管狭窄精准评估体系。同时,推进生物样本库与AI分析融合,以“产学研”模式加速新药转化,多个小分子药物已明确靶点与结构。

“孩子不会表达,需要医生主动察觉。”谢志波言传身教,带教了多名研究生,亲自指导学生缝合:“每一针都关乎孩子未来的发声。”他还长期参与管理病患群,坚持线上线下义诊,常深夜回复咨询。“让每个孩子自由呼吸和歌唱。”——便签上的这句话,是谢志波深植内心的信念。

自1989年设立以来,“银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奖励40周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医务工作者,如今已成为上海医学人才的重要孵化器。今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共有26位医务青年荣获第二十届“银蛇奖”,15位医务青年获得提名奖。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届“银蛇奖”共有677位获奖者。其中,走出了9位院士,荣获了近百项国家科技进步,诞生了一批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许多获奖者担任了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学术团体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获得6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近200项成果转化超2亿。

原标题:《科研为刃,仁心为桥!普陀的他们荣获“银蛇奖”》

栏目编辑:顾莹颖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易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编辑:顾莹颖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易雯

免责声明:
以上文章内容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或用户发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5年 » « 0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