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拾遗,匠心筑梦”社会实践队15名成员,于7月10日至30日返回山东、新疆等家乡省份,深入邹平、喀什、即墨、杨家埠、德州、潍坊六地博物馆及非遗传承基地,开展为期二十余天的非遗保护实践活动。大学生们跟随传承人系统学习技艺,参与实际生产环节,探索非遗在当代的存续与发展路径。在邹平剪纸工坊,实践队员在传承人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老师傅现场演示“三转两停”的核心技法,强调其源于对自然物象的细致观察。队员们学习创作包含喜鹊、石榴、莲花等传统吉祥纹样的剪纸作品,这些纹样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期盼。
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坊内,实践队员体验了年画刻版与印刷的全过程。传承人详细讲解杨家埠年画的历史脉络、题材分类及地域特色,队员们在指导下完成了刻版练习与套色印刷操作。

山东土陶制作现场,老师傅向实践队员强调材料特性:“泥有泥性,水有水情。”队员需严格遵循古法和泥、揉练、拉坯、晾晒等工序。在德州某陶艺工坊,传承人指出,一件合格陶器需经揉泥不低于百次,阴干周期依天气长达3至7日,最终在土窑中经12小时以上柴烧方能成器。
书画修复室内,修复师向实践队员展示古画修复流程。面对一幅清代花鸟画的破损处,修复师使用特制浆糊与颜料,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补。队员们了解到,仅配色环节就可能需反复调试数十次以匹配原作色调。

二十余天基层实践使队员们形成关键认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其日常性。实践记录显示,在走访的6个地区中,超过80%的家庭仍在使用手工鞋垫、年节窗花、粗陶餐具等非遗相关制品。潍坊队员记录了一位老人使用自编柳条筐逾四十年的实例,此类物件兼具实用功能与情感记忆,构成非遗存续的现实基础。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展现出极高的劳动热情与创造力。根据详细记录,全体15名成员每日平均投入劳动时间超过2小时。活动期间,队员们深度体验了多项传统手工艺制作,其中陶艺创作和剪纸习作成为最受欢迎的项目。
“通过亲手拉坯才理解,老师傅说‘十年磨一泥’绝非虚言。”一位队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队员们从揉泥、拉坯到修形全程参与,多人衣物沾染陶泥痕迹却乐此不疲,“看着陶土在转盘上逐渐成型,虽然衣服脏了,但特别有成就感”。现场使用的环形雕塑刀、木槌等专业工具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细要求。
工作台上铺满彩色剪纸作品,有队员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纹样,创作出融合风格的窗花。颜料沾染的衣袖成为创作投入的见证,正如某社区开展的扎染活动中参与者感叹的“衣服变成彩色反而更有纪念意义”。
这种沉浸式劳动体验得到当地文化站的高度评价:“青年学子通过亲身实践,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基础,其衣物上的颜料痕迹更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劳动精神。”
当实践队结束工作返程时,带回的不仅是调研笔记与影像资料。曲阜师范大学“非遗拾遗,匠心筑梦”实践队更是以二十余天扎实的田野工作证明:青年深入乡土、亲炙技艺,方能理解非遗传承的本质在于激活其生活属性与文化基因。这十五名大学生以双手触摸文化根脉,在泥与火、纸与刀的交响中,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李震
编辑:李震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