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盘水市第十中学,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导游”——他手持物理学的“钥匙”,为山区学生开启探索世界的大门。他就是任教12年的科技辅导员刘兵,一位同时教授高中物理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师。
“我的初心源于中学时代的一位物理老师。”刘兵回忆道,“他总能将枯燥的公式变成生动的魔法,让我感受到物理不是答题工具,而是理解世界的钥匙。”正是这份对物理之美的热爱,让他毅然选择了教师职业。

刘兵正在给学生上课
2019年暑假,刘兵带领三名学生赴京参加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时,省科技馆老师的一番话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偏远地区的孩子更需要见世面,你能带他们来到北京已经很了不起。”这句话让刘兵深刻认识到科技辅导员的责任——为山区孩子搭建平台,提供既是竞争也是学习的机会。
面对山区学生理论薄弱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刘兵坚持“让知识活起来”的教学方法。他带领学生制作自动浇花系统、设计桥梁模型,让学生在搭建模型时自发钻研力学原理;开发的智能农场项目,使编程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习化。“我常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的调试过程。”这种容错教育理念,培养出多名省级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者。

刘兵(右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教学中最珍贵的时刻,往往来自学生的突发奇想。曾有学生问“黑洞和羽毛下落谁更快”。面对其他学生的哄笑,他不仅郑重肯定这个问题,还借此讲解了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导学生触摸现代物理学的“门把手”。这些思维火花印证着他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标准答案,而是守护好奇心的火种。
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刘兵用慢教育对抗碎片化。他设计持续数周的科技项目,让学生体验深度思考的快乐;同时主动学习新技术,用短视频分析物理现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息。

刘兵(右三)指导学生做实验
除了知识,刘兵希望培养学生“动手解决真问题”的实践精神和“败而不倒”的韧性。在教育工作中,他坚持先做“学生”再做“先生”,真诚了解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航
编辑梁珍情
二审谌贵璇
三审李玲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