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水文路 师徒共前行——东营市水文中心张含明与刘德虎的水文传承故事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风雨水文路 师徒共前行——东营市水文中心张含明与刘德虎的水文传承故事


风雨水文路 师徒共前行——东营市水文中心张含明与刘德虎的水文传承故事

  2025-09-12 05:35:57     简体|繁體
http://mrkx.qghjm.com/1170504.html

2012年10月,带着对水文事业的懵懂向往,刘德虎踏入东营水文的大门。入职后的首个任务,便是参与东营水文局的筹建工作——从整理基础档案、规划站点布局,到调试首批仪器设备,他跟着前辈们跑前跑后,虽对水文业务的核心逻辑尚不清晰,却在琐碎的筹备中埋下了对这份事业的敬畏。2013年3月,随着东营水文工作正式全面铺开,这位“职场小白”站在了新的起点:面对水准仪、流速仪等专业设备,面对“水准测量”“流量测报”等专业术语,他既期待又忐忑。而此时,有着二十余年水文一线经验的张含明,早已注意到这个眼神专注的年轻人。作为东营水文的“老兵”,他深知建局初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动接过“传帮带”的担子,拍着刘德虎的肩膀说:“别急,水文这行讲究‘手脑并用’,跟着我一步步学,准能摸清门道。”

2013年5月、8月,教学流速仪测流、测流车测流

2013年5月,汛期来临前的筹备战正式打响,张含明带着刘德虎扎进了王营水文站的水准点测量现场。彼时的东营郊野,正午阳光已带着灼人的热度,张含明却丝毫不懈怠:他先让刘德虎试着读水准尺红黑面数值,待年轻人报出数据后,他立刻指出“红面读数比黑面少了2毫米,可能是视线没对准刻度线”,随后蹲下身,手指沿着水准尺刻度缓慢移动,讲解“红黑面读数差需控制在3毫米内”的行业标准;调水准仪时,他握着仪器底座,先演示“前后脚螺旋粗调,让气泡大致居中”,再捏着微调螺旋轻声说:“你看,气泡往哪边偏,就往反方向转半圈,要盯着水准管里的影像,慢一点才准。”刘德虎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图文,从“上中下丝读数要估读到毫米”,到“视距计算需用上下丝差值乘以100”,每个知识点旁都画着小问号,待测量间隙便追着师傅请教。那段日子,师徒俩的身影每天穿梭在各个水准点之间:清晨带着仪器出发,踩着露水校准点位;傍晚披着晚霞返程,回到办公室后又伏案整理数据——张含明会逐行检查刘德虎的计算稿,用红笔圈出“误差评定公式套用错误”的地方,再重新推导一遍;刘德虎则抱着草稿纸反复演算,直到每个数据都符合规范。最终,在两人的默契配合下,东营局汛前测量任务提前3天完成,交出了一份“零误差”的答卷。

也是在2013年5月,小清河畔的正和集团排污口监测点,成为刘德虎实践成长的另一块“练兵场”。当时,入河排污口流量监测是东营水文的重点任务,张含明特意带着悬杆流速仪,在河边搭建了临时观测台。“测流先测断面,你得沿着河岸走一遍,看看哪里有浅滩、哪里有深槽,断面宽要分段量,每段不超过20米。”张含明一边说,一边拿着卷尺沿着河边标记点位;测深时,他让刘德虎握着测深杆慢慢插入水中,直到杆底触到河底,“记住,杆上的刻度要平视读,不能低头看,不然会有视觉误差”。讲解流速仪操作时,他更是细致到接线顺序:“红色线接正极,黑色线接负极,接反了仪器不工作,还可能烧主板。”刘德虎一边听一边动手操作,第一次独立布设测速垂线时,因间距没控制好,被张含明及时叫停:“你看,这两根垂线间距超过了5米,洪水来时流速变化快,数据会不连贯。”说着便重新调整点位,让刘德虎再试一次。等到填写测流记载表时,张含明特意把自己用了多年的“工作笔记”递给刘德虎——本子上记满了不同工况下的测流数据,还有“雨天测流要给仪器套防水袋”“水流湍急时要固定好测杆”等手写备注。刘德虎如获至宝,不仅按规范填完了表格,还把这些“实战经验”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一个月后,当刘德虎独立完成排污口的流量监测,将计算结果交给张含明时,师傅看着数据笑着点头:“不错,流速、流量的计算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这就算入门了。”

2013年5月,教学水文测量

2013年8月的那场暴雨,至今仍是东营水文人口中的“难忘战役”。当时,连续三天的强降雨导致小清河水位骤涨,石村水文站桥测断面的河水裹挟着泥沙、树枝奔涌而下,桥面被雨水冲刷得湿滑难行,阵风刮得人站不稳。接到测报指令时,张含明刚从另一个站点赶回,顾不上喝口热水,便抓起雨衣往石村水文站赶,刘德虎紧随其后。到达现场后,张含明一眼就看出险情:“水流太急,测杆容易被冲歪,得用绳子把仪器固定在桥栏杆上。”他迅速找来尼龙绳,和刘德虎一起将流速仪绑牢,又让团队成员在桥面两侧拉上安全绳,“大家都抓着绳子走,千万别靠近栏杆边”。测流开始后,张含明盯着仪器屏幕,每30秒报一次数据,刘德虎则一手护着记录本,一手快速书写,雨水顺着帽檐滴在纸上,他便用胳膊肘蹭掉水珠,生怕数据模糊。到了深夜,洪水进入峰值期,水位每10分钟就上涨5厘米,张含明让大家轮流休息,自己却始终守在仪器旁,眼睛布满血丝仍强打精神:“洪峰过境就这几个小时,错过就没机会了。”刘德虎看师傅实在疲惫,主动提出“我来盯半小时,您眯一会儿。”张含明却摆摆手:“你再跟我学会儿,洪峰期的水流规律特殊,多看看对你有好处。”就这样,师徒俩和团队成员连续奋战多日,不仅测得了石村水文站历史第二大洪水、王营水文站历史第三大洪水的完整数据,还实时将水位、流量变化传递给防汛指挥部,为抢险救灾争取了宝贵时间。当任务完成时,两人坐在桥边的台阶上,看着渐渐退去的洪水,浑身湿透却笑得踏实——刘德虎手里的记录本,已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封面还沾着泥点,却成了他水文生涯中最珍贵的“勋章”。

2013年的春夏秋冬,见证了师徒二人的成长与蜕变。从汛前的水准测量,到夏季的洪水测报,再到秋冬季节的设备检修与数据复盘,张含明始终毫无保留:他会把自己总结的“水准测量误差口诀”教给刘德虎,会在暴雨天把防雨衣让给年轻人,会在深夜办公室里陪着刘德虎修改数据报告;而刘德虎也没让人失望——他把师傅的每句叮嘱都记在心里,把每次操作都当成“考试”,遇到难题不气馁,反复琢磨直到掌握。年底总结时,刘德虎不仅能独立完成3个水文站的日常监测,还能协助师傅编写水文分析报告,从“职场小白”蜕变为同事们认可的“业务骨干”。张含明看着徒弟的进步,欣慰地说:“水文事业就像一条河,需要有人把经验传下去,你现在能扛起担子,我就放心了。”

如今,十年光阴过去,张含明的头发已添了不少白发,距离退休仅剩半年时间,他仍坚持到水文站转一转,看看仪器运行情况,跟年轻同事聊几句业务;而刘德虎早已成长为东营水文的技术骨干,不仅能独立负责重大水文监测任务,还接过了“传帮带”的接力棒,像当年的师傅一样,带着新来的年轻人跑现场、教操作。每当两人并肩站在水文站的观测台上,看着远处的河流静静流淌,看着新一代水文人数着水准尺、调着流速仪,总会想起2013年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那时的仪器没有现在先进,那时的条件没有现在优越,却因为一份“手把手教学、心贴心传承”的师徒情,让东营水文的根基扎得格外牢固。

这份情谊,藏在水准仪的刻度里,藏在测流仪的数据流中,藏在东营水文从建局初期到现代化发展的每一步里。它不仅是张含明与刘德虎的个人记忆,更是水文行业“老带新、传帮带”优良传统的生动写照,如同小清河的流水,绵长而坚定,滋养着东营水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郝振强)



编辑:社会 来源:大众网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或用户发布,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将立即删除。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3年 » « 09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