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职教教材还在讲述已被淘汰的技术时,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手中,正翻动着源自理想汽车生产线的最新案例集。在近日落幕的2025年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学术论坛上,该校系统展示的“常州经验”,为全国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痛点破局:从“纸上工厂”到“车间指南”
“企业淘汰的技术还在课本里”——这一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痛点,被常州机电职院以深度产教融合破解。该校联合新宇车灯、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将32个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等教材核心内容。“教材即工作手册,今天所学即明日上岗所用。”教务处长吴荣指着这本“活”教材介绍。

更突破的是教材形态的革新。12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搭载动态更新模块,如同为知识装上“活码引擎”。“哪个技术迭代,就更换哪块内容页,彻底终结十年一书的时代。”吴荣强调。这种“随产而变”的机制,使教材始终与产业前沿同频共振。
数字筑基:为虚拟资源建“国家标准”
面对数字教材标准缺失的全国性难题,常州机电职院主动扛起规则制定大旗。联合全国机械行指委,该校率先绘制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职业能力图谱”,明确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8项关键技术标准。“这相当于为数字教材大厦提供统一建筑规范。”参与标准制定的教师比喻道。

基于这套标准构建的资源平台已汇聚全国11所院校的2000余条虚拟仿真课件、微课视频。安徽机电职院教师体验后感叹:“过去各校重复造轮子,如今共享开好车——资源利用率翻倍,教师能专注教学创新。”
师资赋能:从“教书匠”到“教材设计师”
“教师不能只做教材使用者,更要成为创作者!”常州机电职院将基地打造成教师能力跃迁的“练兵场”。通过模块化培训,近300名教师掌握活页教材开发技能,实现从“教知识”到“编体系”的转型。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许文稼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培训既有名师方法论,又有企业技术总监的一线视角,让我们学会把产业经验系统化融入教材。”这种“双师型”培养机制,确保教材开发始终扎根实践土壤。
经验辐射:从区域探索到国家范本
“教材建设必须跑在产业前面。”吴荣透露,下一步将推动“常州做法”标准化输出,构建全国性资源共享生态。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论坛现场指出:“常州经验的核心在于构建了‘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标准固题’的闭环,其产教融合逻辑值得推广。”随着《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入实施,常州机电职院的实践印证:当教材真正“活”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配新质生产力的“金蓝领”。这场始于课本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职业教育的基因。王霆
编辑:科技 来源:江南时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