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沃土生金,耕海牧渔。在乡村振兴的壮阔浪潮中,日照——这座依海而生的活力之城,正以科技赋能产业、人才激活乡土,从“日照绿茶”的清香远播到蓝莓产业的“紫色经济”崛起,从智慧渔业的全链升级到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赋能,这片土地既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厚重,更跃动着创新驱动的脉搏,书写着“三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鲁网联合日照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推出《新农业·新农人》系列报道,以沾泥土的笔触与带露珠的镜头,穿行于田垄海汊之间,记录“田秀才”以科技破译增产之道,“农创客”用直播叩开云端市场,“带头人”以共享理念激活共富引擎……他们用新思维、新模式重塑农业未来,让每一滴汗水都折射乡村振兴的时代光芒。

鲁网5月24日讯(记者王一凡)近日,岚山区成功入选“全国绿茶重点产区”,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区。岚山区立足地域特色,以绿色发展、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总目标,通过集约化、品牌化路径实现高质高效发展。岚山的经验证明,即使在非传统茶产区,只要找准定位、创新发展,同样能在全国茶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岚山多年来深耕茶产业,践行“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成果,也为全国茶产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岚山经验”。

“我们的愿景是让日照绿茶成为‘中国高纬度绿茶’的代名词。”岚山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东透露。
岚山能从全国众多绿茶产区中脱颖而出,有着多方面的核心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岚山区紧跟“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落实省市领导批示要求,将茶产业“二次创业”作为现代农业强区建设的着力点。


投资3亿元建设日照茶叶科创示范园,建成江北规模最大的茶树种质资源圃和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现已收集品种600余个。深化与安徽农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加快选育更多适应北方抗寒抗旱的茶树品种。
在央视以“日照绿茶”品牌广告专题推介,邀请陈宗懋院士、刘仲华院士等权威专家背书,与中茶集团联名推出的“中茶·日照绿”系列产品,已入驻全国200余家商超体系,实现从“地域名片”到“全国化品牌”的跨越。


岚山生态智慧茶园内,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12项指标,无人机植保实现精准作业,通过“谷雨工程”,岚山建立起从种植到加工的质量管控体系,协议托管茶园实施“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检测”,“从茶园到茶杯”实施全流程质量管控,合作茶园面积达4万亩。
在主打绿茶主业的同时,岚山大力发展白茶、抹茶等新品类。建设日照白茶示范工厂,制定日照白茶系列团体标准;建设日照抹茶加工基地,开辟抹茶产业新赛道。
岚山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理念,在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以科技创新为例,针对夏秋季鲜叶产量大但品质效益低的问题,岚山不断拓展茶叶新品类,圣谷山茶场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利用白茶为原料生产金花茯茶的专利技术,填补了北方夏茶制作金花白茯茶的技术空白;日照茶仓与广西横县合作,开发出北方茉莉花绿茶;康谷饮料研发的茶饮品走进了老舍茶馆;经世生物开发了食品、化妆品等衍生产品,为茶农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在岚山,茶产业早已突破传统农业范畴,演变为“三产融合”的生态体系。
茶旅融合新场景:高水平打造“日照绿茶精品产业带”和“盐茶古道”旅游路线,高质量推进北门外“茶之源”等5个重点茶旅融合片区,培育发展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事研学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茶区变景区,让茶农们吃上“旅游饭”。
2024年,岚山茶旅融合吸引游客超120万人次。

文化赋能价值,岚山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品牌建设与旅游体验。在茶博物馆,游客可参与宋代点茶技艺研学;在茶山民宿,清晨的云海采茶秀成为网红打卡项目。这种“茶+文旅”的创新模式,让岚山绿茶的品牌溢价能力提升30%以上。

面向“十五五”,岚山已绘就清晰蓝图:到2026年,全区茶园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干毛茶产量不低于1.1万斤,茶产业综合产值和茶农茶园亩均收入力争提升10%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市场定位的精准卡位——立足“高纬度绿茶”稀缺属性,岚山正构建“高端小众”产品体系,其中“头采春茶”定价已突破万元/斤,直指礼品茶市场塔尖。

从“南茶北引”的拓荒试验到“全国绿茶重点产区”的标杆引领,岚山始终走在北方茶产业发展的前沿。作为山东“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区,全区现有茶园面积16.2万亩,年干茶产量1.1万吨,种植业产值14亿元,平均亩产值超过8600元,多项核心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北方茶叶产业先行示范区。

江北绿茶看日照,日照绿茶看岚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岚山的万亩茶田,照亮的不仅是嫩芽上的露珠,更是一条从江北沃土通向世界的茶香之路。
责任编辑:张山
编辑:张山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