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台花骑车翻车?明星“生活技能空白”到底冤不冤
有时候,生活就喜欢来个措手不及,给你一记闷棍。一个全国人民都念叨得溜溜顺的央视女主持,站在直播间那叫一个自信,左手大国重器,右手诗书翩翩。可前脚刚下主持台,后脚一跨上电动车,竟然直接懵圈?31岁的马凡舒,青春靓丽、台风稳健,却在武汉外卖体验节目里当了“翻车”女主角——别说骑电动车,连骑自行车都让她手忙脚乱。现场摆拍,助理憋笑,俩小伙前后护航,依旧扶不住——这生活场面的真实劲儿,比小品还励志。为什么越来越多“学霸”青年,会被一辆两轮车难倒?生活中的“白纸”,到底有多“体面”?
咱中国人有句老话光说不练假把式。马凡舒可是“正儿八经”科班出身,念的是中国传媒大学,顶着“学霸”帽子,晚会上镇得住场,台风一个字——稳!可到了骑电动车送外卖这一关,画风突变。换个场地,人还在,魂儿不在。粉裤子一穿,粉头发一扎,明星气场全无,轮到生活小妙招,仿佛穿越回了小学游乐场的新手村。节目组风风火火支起摄像机,俩男同事在前头后头左拧右拽,结果还是扶都扶不住。马凡舒愣是对着镜头冒汗,自己还幽默调侃“今天订单,我是推着车去送咯。”这不是段子,这是真人秀的社死现场。旁观群众评论一针见血考场叱咤风云,现实中连个自行车都不敢骑。高分学历一打,生活分数却成了“待补考”——不禁让人怀疑,是不是现代社会培养了太多“纸上谈兵”的生活家?

咱得给人家一句公道话,其实生活里不会骑车的成年人不少。不信你上街转转,有人飙车如飞,还有人捏着把汗——“三十多岁新学骑车”的网友多了去了。问题来了马凡舒不会骑车,是不是她个人的问题,或者干脆是“时代病”?你说现在这代年轻人,个个学历好、脑瓜灵,互联网信息一搜一大片,可生活技能嘛……那是真成了另一门“冷门绝学”。小时候大多挤时间去补英语、刷奥数,谁有闲工夫和邻居孩子疯在马路上练单车?大学毕业进了写字楼,出门靠打车,市区还有地铁护体。不爱折腾、不用骑车,这技能压根没学会的,也并不稀奇。
再说回“高学历=全能”的老观念,咱普通人有时候也自己“踩坑”。谁家没有点混子亲戚?成绩一塌糊涂,可什么二八大盖、修表补鞋样样行;有时候学霸家长拍脑门“我闺女考清华了,电饭锅不会开,行不?”这场面的背后反倒暴露了时代变迁和教育扭曲。重知识,轻生活常识——不是个别家庭的问题,是一整代人的尴尬写照。咱们一边急吼吼望子成龙“赢在起跑线”,一边连最基础的生活技能都成了“气球”——压根儿没人扎。

表面节目组都操心了请了专业人员前后护送,专门挑了空地给马凡舒练手,连骑车规则都给她开绿灯。既然是体验节目,就别太当真,外卖平台也没让她真上路。整场看下来,好像就是一档有意思的轻喜剧,于是弹幕上乐呵呵“哈明星也有不灵活的时候!”主持人自己开玩笑,网友广场顺带自嘲“我也是三十多才学会骑车,还比她惨”。但你以为这就是结果?别高兴得太早。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社会对“明星不会生活”这个现象,真的是一片宽容、笑笑就结束了吗?
网上另一拨声音就上来了“这些流量明星,生活都不能自理,怎么代表广大群众?”“高学历也挡不住‘生活废柴’啊,这教育到底咋了?”还有人挖苦“看节目图一乐,别真指望明星能送外卖!”一时间,“生活技能空白”的槽点成了各路网友的谈资有人调侃、有人同情、有人呼吁“生活常识进课堂”。表面上大家嘴上宽容明星也和咱一样有不会的事。可舆论里隐隐透着一股失望和较真——从“知识分子脱离群众”,到“精英阶层与底层生活割裂”,那点怒其不争的味道,怎一个“服”字了得?

说到这儿,先别急着打翻一船明星。你要真以为“马凡舒不会骑电动车=读书无用论”,那可就上了大当!这事过去几十年也不是头一遭。历史上多少有头有脸的文化人,生活上简直一塌糊涂。你看鲁迅,写啥像啥,切菜做饭那家伙根本不会。北大才女林徽因,诗词歌赋了得,谁见她下馆子不紧张?有句话咋说的“文人无用,实乃百无一用。”可不?可你不能因为人家生活手艺差,就说人家不配谈国家大事,更别说综艺节目蹭流量。
这就引出一个更狠的真相马凡舒的“翻车”可不只是她个人的尴尬,更是现代都市年轻人的群像。谁说不会骑电动车就是生活失败?难道每个人都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你问问北京地铁的小白领、深圳写字楼的“996”打工人,真让他们骑电动车送外卖,恐怕下场比马凡舒还要“贵圈真乱”。生活方式变了,技能结构也跟着变了。按这个逻辑,哪天“会骑电动车”才是“社会精英”的门槛了?恐怕清华北大还得专门开堂补课“小电驴的速成指南”。

伏笔早埋下了马凡舒愿意为节目鼓起勇气,站在聚光灯下试错,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能力?敢于自嘲、承认短板,也是一种成长。要说笑点,说不定节目播出后,反倒激发一帮都市青年苦练骑车——到时候,地铁的拥挤终于有救,外卖小哥的队伍里突然冒出一批“主持人同款”。
表面事件过后尘埃落定网友笑,马凡舒自嘲,节目组拍成段子,一地鸡毛皆大欢喜。可暗地里,外卖平台点的是绩效,骑手得靠技术吃饭。这种“体验感”节目能否真正还原底层世界的艰辛?曾经有个讨论,全国有多少外卖员、快递员靠骑车养活一家老小,一边风里来雨里去,一边是摄像机里“推着电动车”的学霸女主持。两个世界的苦乐,根本难以互通。

新障碍有了有人觉得综艺节目把底层劳动当成笑料,“一阵体验”能体会几层生活艰难?反而让真正的外卖员感受到被隔在屏幕之外。更有网友发愁明星不会骑车都能开心上节目,我家孩子考试成绩好就能“生活免修”吗?社会分歧反而更大有的人呼吁技能教育进课堂,有的人却认为“生活自理是父母的责任”,还有人认死理儿“你会骑车又怎样,人家照样收入高!”彼此不服,吵成一锅粥,和解遥遥无期。
说回马凡舒这事,其实行行出状元,谁家不是各有各的尴尬事。明星骑车“翻车”,成了社交裂变的爆款话题,其实是咱们生活的一面镜子。这年头,人人都盯着别人不会啥,轮到自个儿,保准也有“马凡舒时刻”——可能你连煮方便面都得现查教程。你笑话马凡舒,别人背地里也在笑话你!说难听点,生活要真比拼起来,谁敢说自己不掉链子?

咱们咋这么爱拿别人的短处说事?其实是怕自己不及格呗。这个社会越复杂,谁都难做到十项全能。会骑电动车的不一定能撑起一场晚会,能站上央视舞台的,也真没义务送外卖。各自有各自的难处,何必嘲笑?反着说一句要是有一天外卖小哥能去CCTV主持春晚,你是不是也得脱帽致敬?
问题来了你觉得马凡舒不会骑电动车,是“高学历没用、只会念书”?还是“冰山一角,毕竟城市生活早变样,技能需求早就变了”?自己回想下,有过“生活技能尴尬”时刻没?你更愿意孩子成为全能型“马龙张继科”,还是哪怕生活笨点、精神高一点也行?会不会有一天,我们都成了别人的笑话?来,评论区比比谁的生活短板更尴尬吧!

编辑:娱乐 来源:尹薄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