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了注意了,飞机马上起飞,接着工作了……”望谟县油迈瑶族乡纳王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书主任岑继良正通过传呼机,与千米外深山里的果农们即时喊话。

纳王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书主任岑继良操控无人机
当前正值芒果丰收上市的最佳时期,望谟县油迈瑶族乡纳王村充分运用科技创新成果,采取无人机吊运芒果的方式代替人工搬运,在确认果农们的地理位置和安全信息后,岑继良迅速装载电池、设置航线、起飞吊运,不一会儿,上百斤重的一筐筐芒果便稳稳落在跟前。

无人机过江吊运芒果
近年来,纳王村依托良好气候资源,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大力发展芒果产业,产业面积从2014年800亩的试种林到如今3000多亩的挂果林,亩均产量达1200多斤,然而,芒果林种植区除了房前屋后易采摘外,江对面深山里的芒果运输问题却让果农们十分焦急。
果农黄仕贵告诉记者:“自己家就种的10多亩芒果,以前卖的时候要背着芒果过江才能到集市上,还没等开始卖就烂了。现在有无人机来帮忙,两三个小时就吊了700至800斤,今年我家芒果产量有2万斤,吊3天就完了,很是方便。”

无人机吊运芒果落地
岑继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掌握无人机驾驶技术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针对山高坡陡,作业难度大的种植户,象征性收取无人机油电费和电机损耗费,帮助果农管护园区、吊运产品,助力群众生产增收。他说,纳王村在江对面有56户农户种植芒果,有600多亩的面积,今年生产也有20万斤至30万斤,因为过江不方便,所以买了无人机,也是解决了50多户老百姓的困难,现在老百姓对我的无人机也很有兴趣,经常联系我,让我帮忙吊运、打农药。
在桑郎镇八合村的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操作员娴熟地操控着手中的遥控器,精准且高效地将农药喷洒在稻叶上。据介绍,通过无人机打药,不仅效益高,还能通过智能系统精准控制农药药量,节约成本,缩短时间,60亩的水稻,20分钟就可以打完。

植保无人机在稻田里喷药作业
为了让更多村民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桑郎镇积极行动,组织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们系统讲解植保无人机的操作技巧、维护保养等知识,让村民们快速掌握了这门新技术,今年来,桑郎镇植保无人机培训就开展了6场,八合村有8人考取了无人机执照。

无人机操作员黄田田正在作业
正在操作无人机的黄田田也向记者说到:“学习了无人机,给自家水稻打药很方便,别人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可以按亩收费,一亩10块钱,节省了很多人工,也节约了很多资金,省事又省力。”
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黄仕树来说,从过去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在田间弯腰劳作,到如今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作业,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不已。“用以前的喷雾器去打,一亩30分钟左右,现在拿无人机打,用时都不到10分钟,真的好快,果然科技真强大。”
在另一头的望谟县乐旺镇,1500余亩红缨子高粱进入收浆关键期,基地正积极开展最后一道无人机植保作业,通过叶面营养补充与病虫害防“一喷多效”技术,确保高粱产量。与传统作业相比,无人机作业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取代了人工作业的高强度、高成本。

植保无人机在高粱地里喷药作业
望谟县乐旺镇红缨子高粱种植基地负责人邓正华介绍:红缨子高粱总面积有1500多亩,植保无人机打药一天可以打200多亩,可能一个星期左右就完成了。
无人机除了在田间地头的运用,还凭借其灵活机动、视野开阔的优势,成为了新屯街道派出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好搭子,有效弥补了人工巡逻人手不足、覆盖范围有限的短板。通过操控搭载高清摄像头与扩音设备的无人机,对重点水域进行巡查,一旦发现危险行为,便可喊话劝离,这种以“无人机巡查+人工巡逻”的“空地联动”模式,全方位筑牢了夏季防溺水安全屏障。

新屯街道派出所民警操作无人机
“我们新屯辖区的河道比较长,加上有好几个水库,如果通过人工巡查的话,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利用无人机,可以缩短到一个小时内就可以巡完,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望谟县公安局新屯派出所所长韦富与记者交流使用无人机巡逻后的感受。

无人机在河面巡逻
每天,无人机的影子与巡逻队的脚步在河岸交织。这种“科技+脚板”的组合,让暑期安全防线越织越密,守护着孩子们的平安。
如今,随着智能装备的普及,无人机吊运、巡逻,智能植保等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人机协同”生产模式让更多人受益。特色农产品能第一时间“出山达海”、农作物管护能节约成本省时省力、防溺水巡逻能扩大范围保障安全,当科技的翅膀掠过,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也越走越宽广。
通讯员:郭璐璐王应坤吴胜益王封游黄栩
一审:罗玉时
二审:秦丽
三审:金凤
编辑:国内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