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您慢点翻身,我帮您调整下护理垫。”近日,铜仁市碧江区康颐养老院里,梁元军正熟练地为老人做晨间护理。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是个在工地靠打零工糊口的农民工,如今却成了月薪4000元、有五险一金的养老护理员。“是技能培训让我换了活法。”梁元军的经历,正是各地人社部门以技能培训破解就业难题的生动缩影。
技能培训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近年来,贵州各地一场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蓬勃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等多样化培训模式,不仅让像梁元军这样的劳动者手握“金刚钻”,更让企业招到“合适工”,成为稳定民生的“稳压器”。
精准对接需求:培训从“漫灌”变“滴灌”
在黔东南州三穗县工业园区的轻纺车间里,23岁的杨婷正踩着缝纫机赶制订单。“3个月前我还是个围着灶台转的家庭主妇,现在每月能挣5000元。”她口中的转变,源于县里与广东纺织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训。企业列出锁边、整烫等技能清单,培训机构按单授课,“结业即上岗”的模式让她顺利实现就业。
这种“企业下单、人社派单、机构接单”的“量体裁衣”式培训机制,在全省多地上演。针对广东电子企业的电工岗位缺口,黔东南州沿河自治县联合技校开发模块化课程,学员经45天培训后直接入职,月薪普遍超6000元。当地人社局负责人算了笔账:“过去培训后就业率不足50%,现在订单式培训能达到92%,企业和劳动者两头满意。”

普安“定岗式”培训现场
黔西南州普安县盛世普安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新员工王琴在老员工指导下练习袖口缝制。“师傅手把手教,边学边做,一个月就上手了。”这种把课堂搬进车间的“定岗式”培训,让学员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技能,上岗后日均工资可达200元。“新员工适应期从3个月缩短到1个月,培训成本降低40%。”该企业负责人坦言。
安顺市西秀区则紧扣旅游产业特色,开展“定向式”培训。每年旅游旺季前,客房服务、导游讲解等培训班总会爆满。“学完就能在黄果树景区上班,每月多挣2000元呢。”刚拿到导游证的村民吴芳说。针对老龄化需求,当地还培养了800余名养老护理员,既填补了市场缺口,又创造了就业岗位。
从“培训+考证”到“就业推荐+跟踪服务”,各地正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铜仁市碧江区对取证学员发放500-2000元补贴,万山区建立3个月就业跟踪机制,让技能培训真正成为就业“助推器”。
锚定市场风口:技能从“传统”拓“新兴”
剑河县仰阿莎小镇的粤菜师傅培训班里,学员们正跟着广东大厨学习烧腊技艺。“学会这手本事,去广州酒楼上班,月薪能过万。”学员邰勇的话道出了传统技能培训的魅力。叉车司机、电工、焊工等工种因需求稳定,常年占据培训榜单前列,贵阳市家政培训的学员就业率更是高达92%。
“以前在家照顾老伴力不从心,学了这门技术,既能照顾家人还能挣钱。”在碧江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56岁的张桂珍正练习给模拟人翻身。随着老龄化加剧,碧江、剑河等地已培训养老护理员3000余人,她们中的多数人入职养老院后,月薪可达4500元。

剑河县叉车培训现场
新兴领域的培训正打开就业新空间。在贞丰县电商产业园里,00后女孩王敏对着手机镜头推销糯米饭:“这场直播卖了2000单!”直播带货培训,让她从收银员变身新农人主播。镇宁自治县的张虎则从货车司机转型无人机“飞手”,“现在给矿山勘探,月薪最高1.5万元,比跑运输轻松多了。”
区域特色培训更显生命力。铜仁市思南县依托前方就业培训联盟,开展“轻纺工人”培训,年输送2000余名技能人才,带动当地轻纺产业年产值突破15亿元;铜仁市的“梵净大厨”“武陵绣娘”等项目,让土家族织锦、苗族刺绣等非遗技艺成为致富本领,形成“一县一品牌”的培训格局。
技能改写人生:就业从“谋生”到“致富”
黔南州瓮安县银盏镇,谢杰的电路维修工作室里电话不断。“刚接了个厂房布线的活儿,能挣3万元。”这位曾在电子厂拿月薪3000元的打工仔,通过电工中级培训拿到“双证书”后自主创业,如今月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以前找工作看力气,现在靠手艺,腰杆都挺得更直了。”
跨省就业的大门也因技能培训打开。剑河县柳川镇的李新元,拿着刚考取的叉车证盘算着:“佛山物流公司等着我入职,月薪7000元,比在工地搬砖强太多。”在东西部协作政策支持下,安顺市平坝区的卢宁通过宁波企业定制培训,成为一名叉车司机,“包食宿月薪7000元,还能把技术带回家乡。”
铜仁市万山区的杨芳则在直播镜头前找到了新人生。这个曾围着孩子打转的农村妇女,通过培训学会了短视频制作和直播技巧,“现在运营着自己的抖音号,专门卖家乡的朱砂饰品,上个月挣了8000元。”她的直播间里,不仅有产品介绍,还有土家山歌,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商碰撞出致富火花。

电焊培训现场
这些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走出的普通人,用亲身经历证明:技能是最好的“敲门砖”,培训是最稳的“登云梯”。
从梁元军的职业转型到谢杰的创业成功,技能培训正在重塑无数劳动者的命运轨迹。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新农人”,让土地产出更多价值;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它为企业输送着“技能尖兵”,加速着新旧动能转换。这种精准对接供需的培训体系,既破解了“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更让“一技在手,终身受益”的理念深入人心。
技能培训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通过奋斗改变命运,让社会的“就业底盘”更加稳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军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