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孔茜
2025年,济宁文化惠民活动扎根广袤大地,从田间地头的热闹到广场戏台的欢腾,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送到群众身边。截至7月,戏曲进乡村演出已完成过半任务,3298个社区、行政村的乡亲们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覆盖率达73.70%。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更超1.5万场,早早超额完成年度1万场目标,让欢乐与滋养浸润千家万户——这一桩桩看得见的文化实事,正让济宁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红火。

文化滋养遍城乡
戏曲进村覆盖率达73.70%
“演员们唱得好,演得更好!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专业的演出,真是太过瘾了,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曲终人未散,余韵犹在耳。微山县鲁桥镇枣林村村民王先生抱着小孙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激动地向邻里分享着观演感受。他的心声,道出了众多乡亲的喜悦。
这份喜悦,正在济宁大地上蔓延。
枣林村的戏曲余音未落,仙营街道秦庄社区又迎来了经典豫剧与山东梆子的火热开演。《对绣鞋》《三省庄》等接地气的传统剧目接连登台,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现场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这热烈的场景,正是济宁市扎实推进“‘千场大戏进农村’文化惠民活动”的生动写照。该活动作为2025年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核心目标便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它不仅是文化供给的延伸,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科长张国林介绍道。立足普惠共享,全年计划演出不少于5000场。为此,济宁市构建了以市级3家国有专业文艺院团为龙头,县级院团、民营剧团协同发力的送戏下乡格局。
既要广覆盖,更要高质量。在全力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济宁市严把演出质量关。剧目遴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确保是群众真心喜爱的优秀作品。而服务模式则完全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灵活采用夜间演出、连片演出、小分队演出等形式,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参与。时间安排更是充分考量农事节律,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调配农忙农闲、白天夜晚及节假日,力保看戏务农两不误。这套组合拳,有效提升了活动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精准实现了文化惠民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转眼半年已过,这份民生实事“答卷”成绩如何?““邹城、嘉祥、汶上三县市已完成全年演出任务;兖州、泗水、太白湖新区进度较快。”张国林给出了答案,截至2025年7月24日,全市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共计演出3899场,其中各县市区累计演出3492场,市直院团累计演出407场,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整体要求。覆盖全市3298个社区/行政村,总计覆盖率73.70%。切实将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
打造重点文化惠民品牌
让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七月的济宁,暑气蒸腾如潮,津多里商业步行街的舞台前却攒动着比热浪更盛的人气。当沂蒙山歌剧《爱永在》的旋律漫过人群,“蒙山高,沂水长……”的经典唱段刚起个头,前排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便下意识挺直了腰板,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节拍,喉结随着旋律上下滚动。

舞台灯光骤然转亮,一群身着迷你戏服的孩童迈着台步登场。领头的小姑娘抖了抖背后的靠旗,清亮的嗓音唱出“辕门外三声炮”时,字正腔圆里竟藏着几分不属于孩童的英气。她抬手亮相的瞬间,稚嫩的脸上凝着穆桂英的坚毅,引得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对童真的喜爱,更藏着对“民生实事”落地生根的认可。
“这活动真不赖!”散场时,摇着扇子的市民刘先生仍意犹未尽,“既能看个新鲜,又能让咱老百姓自己上台露一手,真是把舞台搭到了心坎上。”他指着步行街里依旧热闹的商户,“你看这人气,比平时多了一半还多,看完表演逛逛街,舒坦!”
“‘全民才艺大比拼’是我市今年重点打造的文化惠民品牌项目。不仅是民间艺术达人绽放光彩的梦想舞台,更是城市深厚文化底蕴的活力呈现。”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进一步揭示了这场“文化嘉年华”背后的深意,他阐释道,为积极响应并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25年精心策划并推出了首届全民才艺大比拼活动,旨在为广大群众打造一个开放包容、零门槛的全民才艺展示平台。
这项活动从诞生起就带着“普惠性”的民生温度——打破专业门槛,拆掉身份壁垒,让退休工人、在校学生、街头艺人都能踏上舞台。
与以往同类活动相比,本届大赛的“全民性”和“持续性”尤为突出。“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采用‘月月有赛事’的创新模式,将持续举办至12月,”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艺术门类,在半年时间里,每月一场的比拼已成为市民生活的/"固定期待/",“月月有活动,场场皆精彩”的承诺,正通过音乐的婉转、舞蹈的灵动、戏剧的厚重、曲艺的诙谐,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获得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赛事创新性地与津多里商业步行街形成深度联动,深入实践“文旅+商业”的融合新模式。这种联动不仅让文艺爱好者们得以在繁华商圈的核心舞台上一展风采,也为商圈注入了强劲的文化活力和旺盛人气,成功实现了“文化惠民”与“商业引流”的双赢局面。

惠民目标大幅超额
文化活动突破1.5万场
济宁市第六届青年歌手大赛的余音尚在绕梁,全民广场舞大赛的战鼓已然擂响,曲艺大赛也正携着相声、快板的欢声笑语向市民走来……2025年的济宁夏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同繁星般在街头巷尾、城乡社区次第点亮,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触手可及的文化惠民网络。
这繁盛的景象,正是济宁市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万场文化活动惠民生”工程交出的亮眼“半年考”答卷。截至7月31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已达15575场,大幅超额完成了年度1万场的既定任务目标。
“超额完成的背后,是系统性推进和精准发力的结果。”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相关负责人在总结这半年的“成绩单”时,道出了关键。年初,市文旅局便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万场文化活动惠民生”事项的通知》,为全年工作锚定方向。通过科学的任务分解,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细化年度指标。依托高效的“月调度”工作机制,确保进度实时掌控、问题及时解决。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四级阵地联动效能,以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场馆、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市民大舞台等阵地为坚实依托,组织起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出了一批覆盖城乡、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最终实现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均衡覆盖,真正达到了“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在其中”的核心目标。

此外,品牌引领,创新驱动,更是激活万场活力的关键引擎。立足实际和地域特色,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策划举办济宁市第六届青年歌手大赛、全民广场舞大赛、四季“村晚”等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扩大文化活动覆盖面与影响力,让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
站在半年节点回望,1.5万场活动早已超越“数量”的意义。展望下半年,济宁文化惠民步履不停。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阵地使用效能提升,创新办好全民广场舞大赛、曲艺大赛等赛事活动品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办好“村晚”“村歌”等群众自编自导、乐于参与的特色文化活动,全力推动群众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全面提升。让文化惠民的阳光持续普照儒乡大地,为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书写更温暖的篇章。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