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沂路雁行”实践团深入朱村代村 揭秘“四雁工程” 赋能乡村振兴成效_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临沂大学“沂路雁行”实践团深入朱村代村 揭秘“四雁工程” 赋能乡村振兴成效


临沂大学“沂路雁行”实践团深入朱村代村 揭秘“四雁工程” 赋能乡村振兴成效

  2025-08-12 20:50:08     简体|繁體
http://mrkx.qghjm.com/1165942.html

近日,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一行走进临沭县朱村与兰陵县代村,实地探访两地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朱村以柳编技艺闻名遐迩,红色基因底蕴深厚;代村则在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方面成效显著。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村庄,在齐鲁大地上的乡村振兴浪潮中,均借助“四雁工程”的东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蜕变篇章。

柳编经纬里的产业密码

朱村的清晨,总能听见柳条在指尖翻动的簌簌声。作为“中国柳编之都”临沭县的重要支点,这里的柳编产业早已超越“编筐打篓”的传统印象。2022年,临沭县柳编产值达40亿元,背后离不开“四雁工程”中“归雁”艺人的助力,他们带回先进理念,与本地匠人的坚守传承相辅相成。在“四雁工程”的推动下,上千村民通过柳编增收,让“一根柳条富一方”从传说变为现实。传统技艺的创新活力,成为朱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

红土沃野上的精神传承

红色基因是朱村最深沉的底色。在沂蒙支前馆,独轮车辙里的泥土凝结着“最后一粒米做军粮”的壮阔记忆,千层底布鞋的针脚织就军民鱼水情;抗日战斗纪念馆内,锈迹斑斑的步枪与褪色的红旗,诉说着浴血奋战的不屈。这些“带着温度的展品”,如今成为“雏雁培育”的活教材——当地打造的红色研学项目,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基因,用新媒体传播朱村故事。党员带头修缮场馆,村民主动讲述历史,支前热情化作文旅发展的干劲,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充电桩”。

田园阡陌间的革新实践

代村的柏油路旁,银杏树下的花卉与联排别墅相映成趣,颠覆了对农村的刻板印象。走进兰陵国家农业公园,200斤的巨型南瓜、立体栽培的果蔬丛林,展现着科技农业的魅力。智能温室里,环境控制系统精准调节光温水气,产量达传统种植的10倍。全村土地集体流转后,村民既拿租金又能就业,2023年人均年收入达7.2万元。从负债380万到年集体收入1.6亿元,代村的蜕变源于“头雁”王传喜带领下的制度创新:坚守耕地红线,发展“农业+旅游+加工”三产融合,让土地迸发最大价值,同时也离不开“鸿雁”带来的技术支持。

生态民生中的幸福答卷

代村的小汶河曾是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如今碧波荡漾,白鹭成群。4300万元的生态治理投入,让水质从劣五类提升至二类,沿岸土地升值带动旅游增收,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生设施更显温度:诚信医院让村民看病不花钱,老年公寓提供免费食宿,幼儿园里智慧黑板点亮童趣。“印象代村”商业街日均游客超3万人次,返乡青年用直播带货激活乡村活力,让“富口袋”与“美环境”同步实现。

青春足迹里的振兴启示

临沂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的此次探访,不仅记录下朱村与代村在“四雁工程”推动下的振兴足迹,更让人们看到了齐鲁大地上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未来,随着“四雁工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更多青年力量的注入,像朱村、代村这样的乡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持续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临沂大学“沂路雁行”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团)

责任编辑:李震



编辑:李震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今日要闻|实事关注

    每日快讯(日常热点指南)
    手机查看(二维码扫一扫)

    每日快讯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行业简讯、新闻报道,以及今日热点内容,重大事件等实时资讯,24小时不间断播报,让您获得最新行业信息。
    « 2025年 » « 08月 »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