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兴,百业旺;农民富,潍坊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潍坊作为农业大市,始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不断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强农先锋”专题采访,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以先锋为镜,向榜样看齐,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为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凝聚力量。
鲁网8月15日讯(记者王玉龙张丽华)在潍坊市高密市西北部的大牟家镇,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为“七彩粮仓”的沃土。夏末之时,微风吹过,数千亩玉米地便翻滚起绿色的波浪,恍若大海。而这壮观景象的背后,站着一位与土地打了40年交道的“老把式”——高密市丰俊粮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风俊。从乡镇农技站长到国家级示范社创始人,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的引领者,这位“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大师”“齐鲁乡村之星”“潍坊乡村之星”正高级农艺师农业专家,用科技与匠心书写着新时代农民的传奇。

从“农技站长”到“种粮状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年轻的刘风俊成为大牟家镇一名普通的农技员。在那个农业技术匮乏的年代,他背着农药箱、拿着测土仪,走遍了镇上的每一块田地。“那时候农民靠天吃饭,一亩小麦能打600斤就是好收成。”回忆往昔,刘风俊很是感慨。
作为一位长期扎根农业一线的老农业工作者,刘风俊深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苦。在国家提出合作社这一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时,2009年,他果断抓住机遇,牵头成立了高密市丰俊粮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初期,大多数农民不明白什么是合作社,面对村民的质疑与不解,刘风俊并未气馁。他利用中午、晚上的闲暇时间挨家挨户进行科普,耐心解答村民关于合作社的疑问。他提出合作社将以“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合作双赢、共谋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实现“帮富、带富、共同致富”的目标,一点点将农民们聚拢在一起。
最大的改变出现在2014年。一场持续干旱让高密大地龟裂,传统的大水漫灌不仅效率低下,更让本就紧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刘风俊在蔬菜大棚里看到滴灌技术的节水效果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这项技术用到大田作物上?”当时周围人都觉得他“疯了”——每亩增加100元的设备投入,对粮食种植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这位倔强的农人硬是在2000亩麦田里铺开了滴灌带。结果令人震惊:大旱之年,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周边地块高出30%!“水肥直接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不板结,透气性好,还能节省30%-70%的水。”刘风俊掰着手指算账:虽然设备投入增加,但节水节肥省工加上增产效益,每亩反而能多赚300元。
这次成功让合作社的社员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如今,他的合作社拥有社员1300余户,经营土地2万多亩,地域除了高密外,还辐射到昌邑、平度,合作社荣耀成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通过为本社成员提供先进的种苗、农资、实用技术服务,以及市场价格信息,代购代销存储加工等服务,合作社也越来越赢得了社员的信任与支持。

“手机种地”的智慧农业革命
走进丰俊合作社的大田,看不见传统农田里忙碌的浇水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每隔100米设立的智能泵房。通过5G+物联网技术,刘风俊和社员们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完成数千亩土地的水肥一体化灌溉。
“以前一个人一天最多浇10亩地,现在能管150亩!”刘风俊掏出手机展示着智能灌溉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气象数据,“你看,这片地现在含水量21%,最适合浇灌浆水了。”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农谈起新技术时,眼里闪烁着年轻人般的光彩。
在合作社的“农民科技大学堂”里,刘风俊正带着社员们复盘今年的小麦产量数据:“实验田每亩成穗数50万左右,千粒重45-50克,单株穗粒数45粒以上,亩产800公斤以上。”这些精确到个位数的指标,是传统农民难以想象的。
除了智能灌溉,刘风俊还创新推广了“W”型花生栽培法,获得了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这种膜上覆土、膜下滴灌、单粒播种的技术,使花生亩产提高20%以上。而引进的富硒黑花生,更成为高端市场的抢手货,每斤售价是普通花生的3倍。
2023年,合作社又率先尝试了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在农业部门指导下,万亩小麦全部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使小麦抗病、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今年尽管雨水偏少,但我们的滴灌和精细化管理发挥了作用,增产很有把握。”站在绿浪翻滚的田埂上,刘风俊信心满满。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示范社”“高密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新型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潍坊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示范组织”“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等。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刘风俊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合作社发展模式的认可与肯定。而他自己流转的1500亩试验田,更是当地农业科技的“样板间”。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刘风俊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年来,刘风俊始终秉承“帮富、带富、共同致富”的初心。他深知,只有懂得感恩和分享,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和信任。秉承“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理念,他独创了“合作社+农民科技大学堂+家庭农场”模式:在学堂讲理论,在农场做示范,让农民眼见为实。每年春耕秋收时节,他的试验田就成了露天课堂,周边农户纷纷前来“取经”。单是2023年,合作社就举办了36场技术培训,聘请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专家现场指导,惠及农户万余户。
社员张胜云在合作社指导下种植土豆,亩产突破万斤,纯收入达9000元/亩。“没有刘老师的指导,我哪敢想能种出这样的产量!”老张感慨道。至今,该学堂已免费培训农民超过10万人次,发放科技报刊、书籍、农业知识明白纸等超过了20万份。在他的带动下,周边8000余户农民实现科学种田,亩增产超过500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更令人感动的是,刘风俊始终保持着老农人的淳朴情怀。他先后资助了10多个贫困学生,为周边农户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2023年,当合作社因扩大规模面临资金缺口时,高密农商银行及时提供500万元贷款支持,刘风俊第一时间将部分资金用于帮助社员解决生产困难。
“懂得感恩,才配拥有;懂得分享,才更长久。”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农民科技致富领头雁”的人生哲学。

刘风俊(左一)向来访者介绍合作社情况
大田里的“新农人”梦想
站在2025年的田埂上,刘风俊眺望着即将丰收的绿浪,心中谋划着更远的未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让他倍感振奋。“我们农场要打造百亩高产、千亩示范,带动万亩推广。”他估算着眼前3000亩地的产量,“今秋能打500万斤以上!”
尽管已获得正高级农艺师职称,刘风俊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忱。“智能农机买了好几台,但智能操作还是有短板,急得我天天跟在年轻人身边转。”他笑着说,眼神却透着坚定,“新质生产力正在改变农业,我们老农民也得跟上时代。”
女儿刘莉如今已成为他的得力助手,父女俩经营的农场被列为潍坊市现代农业标杆。年轻一代带来的电商思维,让合作社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当代新农人,逐梦天地宽!”这是刘风俊对未来的期许。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这位大地之子依然每天清晨走进大田,俯身查看每一棵植株的灌浆情况。对他来说,那沉甸甸的穗子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承载着中国农民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虔诚与坚守。
粮香飘过胶新河,刘风俊的故事仍在继续。在这片“七彩粮仓”的沃土上,科技与传统交融,个人与集体共进,绘就出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要多打粮、打好粮,乘着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的东风,带领父老乡亲创造更加幸福甜蜜的新生活。”他说。
责任编辑:赵岳
编辑:赵岳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