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阿凤
从空中俯瞰沭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曾经废弃矿山集中连片、矿石废渣纵横遍布、地形地貌支离破碎的土地正悄然发生着蝶变,一条生机盎然的葱茏绿带正在眼前铺展开来。

作为山东省矿产资源大县,莒县已发现矿种38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25.7%。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自采自用”到八九十年代“个体私营”,遍地开花的小型采矿企业曾推动莒县经济发展,也给资源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2023年,莒县被自然资源部认定为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这座有着悠久采矿历史的县城,如何实现从“粗放开采”到“精细利用”的转型?记者近日走进莒县,探寻其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创新实践。
修复与重生
从“生态伤疤”到“希望田野”
站在莒县长岭镇沭河流域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很难想象这片绿意盎然的耕地与林地,曾是连片废弃矿坑。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坑坑洼洼、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你看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平整土地,玉米长得多带劲,多亏旁边的蓄水池,今年大旱都没渴着地里的苗。”附近村民王老伯感叹。
“过去这里开了数十家砖瓦窑厂,停止开采后,这片土地也不能种地,只能放牧,还经常有石头从上面掉下来,很危险。”莒县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忠民回忆道,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造成了地形地貌破坏,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包括地质安全、地表植被破坏,污水横流,环境相当恶劣。
2023年,项目获省级财政资金支持,莒县随机启动沭河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工程采取“矿山生态修复加耕地恢复、植被绿化、光伏产业、教研基地”的综合修复模式,新增加耕地108亩,新增林草地370亩,并且充分利用废弃矿山地形、光照等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
目前,项目北部区域已与日照华能电厂签订协议,作为光伏建设区域,“修复后在该区域架设光伏板,预计可建设1000亩光伏设施,发电量达十几兆瓦。”
同时,项目还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与特色农业有机结合。“现在种的是玉米,马上收了以后再种小麦。”王忠民指着眼前的农田说,“项目整体验收后,这些土地将交到老百姓手里,原来土地权属哪个村还归哪个村。”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保留了一段独特的地质地貌。“经过多年开发,这里形成了纵列南北的串珠状矿坑,成为研究昌邑-大店断裂的良好地质断面。”王忠民介绍,“我们将其作为曲阜师范大学的教学点,每年都组织学生来实地考察学习。”
经过治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98%。共清除危岩体16445立方米,场地平整1197219立方米,覆土323717立方米,栽植乔木21795棵,灌木24118棵,撒播草籽、紫穗槐5739公斤,修筑排水沟812米,修缮坑塘水面8座。数字背后,是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技术与创新
从“资源消耗”到“吃干榨净”
在春祺矿业有限公司肖家沟钛铁矿区,机器轰鸣,巨大的选矿生产线正在运转。这里是山东省储量最大的钛铁矿,生产规模为150万吨/年,总储量近亿吨。
“针对铁矿钛铁伴生特点,公司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重选复选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选矿水平。”春祺矿业副总经理高致远介绍,公司还把采矿废石加工成建材,选矿后的尾矿砂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表土用于平台绿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更令人惊喜的是,春祺矿业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合作,对尾矿砂中的二氧化硅、氧化镁、磷等资源进一步提取利用。“原先我们的尾矿砂主要作为建材使用,现在能够进一步提取氧化硅、氧化镁等,实现变废为宝,对资源100%的利用。”高致远说。
在中联水泥,节约集约理念同样深入人心。通过优化采矿工艺,提高选矿率和回采率;优化煅烧工艺,把开采中的高硅石替代砂岩辅材、其他废石用于恢复治理等方式,使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技术创新带来显著效益。据介绍,2022年度莒县13处露天开采非金属矿山开采回采率96%-98%,平均96.84%,相较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基数提高1.84个百分点;1处金属矿山开采回采率96%,相较基数提高6个百分点,选矿回收率95%,相较基数提高5个百分点,围岩渣石及尾砂综合利用率100%。
整合与监管
从“遍地开花”到“集约开发”
在莒县矿管平台视频监控数据中心,44块高清大屏、107个监控摄像头犹如一只只鹰眼,从空中实时监控着全县矿产资源开发的一举一动。
“县矿管平台下设3个值勤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各班分别下设调度小组、矿区小组、渣石小组、砂石小组、高空瞭望组、外勤组等6个小组。”矿管平台负责人介绍,平台对全县矿企、河沙点、渣土点、砂石企业实现跨区域统一监控、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相关数据自动推送税务、环保、综合执法等部门,实现非法盗采、运输矿产品的实时监控、及时预警、迅速处置。

这一监管体系是莒县打破体制障碍、集中整合各类资源的成果。针对矿产资源多头监管、重复建设等问题,莒县利用2年时间,分步整合全县涉矿视频监控摄像头,构建起了“统一平台、协同监管、立体预警”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资源开发方面,莒县规划建设“三区三园”,实现矿业集约式开发。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东莞-棋山石灰岩矿、洛河-阎庄白云岩、小店寨里河花岗岩三处集中开采区,并配套建设石材深加工产业园三处。
通过两轮矿山资源整合,全县矿山数量由2015年的56个减至2022年的10个,大中型矿山比例达到88%,产业集中度88%。其中,花岗岩矿由11个减少到1个,石灰石矿山由29家关闭整合为6家,白云岩矿由7家关闭整合为3家。
转型之路
从“资源依赖”到“高质量发展”
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仅是保护环境的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莒县实现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6.0%;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94.3亿元,增长21.7%、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1.7%,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3.7%。
从荒芜的矿坑废墟到生机盎然的粮田绿带,从粗放的矿石开采到精细的产品加工,莒县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存量资源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空间。
莒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长戚业菲介绍,近年来,莒县抓住创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这一契机,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抓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促进矿业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县域矿产资源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规范、高效、绿色的内涵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莒县继续深化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改革,推动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