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民生为要。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面子工程”,更是关乎千家万户居住品质的“里子工程”。近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核心抓手,高位推动、创新举措,让一个个设施陈旧的老小区实现“逆生长”,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通化市旧改办副主任康俊杰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高标准推进老旧小区‘焕新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162个老旧小区改造,覆盖1305栋楼房、5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直接惠及6.3万户居民,让群众居住环境从‘安居’迈向‘优居’”。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系统科学的“改造实施策略”。
首先,突出民生重点,直击群众“急难愁盼”。通化市严格对标国家指导意见,始终把基础类设施改造放在首位,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聚焦居民最关心的出行、排水、供暖等核心需求,以“路平、水畅、屋暖、民乐”为明确目标,让改造真正改到群众心坎上。

“以前开车回来跟打仗似的,绕着小区转半钟头找不着地儿,有时只能停老远,这院儿里横七竖八的车,瞅着都不好看。现在划了停车泊位,回来就能顺顺当当的停下,再也不用操心停车的事儿,而且画完车位,这也规矩了,太方便了!”周先生指着改造好停车场地向记者介绍说,脸上洋溢着笑容。
其次,细化四项措施,筑牢工程质量“防火墙”。为确保改造效果经得起时间检验,通化市在《吉林省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指导手册》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编制了《通化市老旧小区改造标准细则》。从道路基础结构的分层材料与厚度,到地下雨污管网的管道材质与施工工艺,再到各类井室的砌筑材料,每一项标准都清晰明确、细化到点,特别是对地下管网等隐蔽工程,更是以高标准严要求确保改造质量,让居民住得安心、放心。
玉皇小区于先生站在新电梯前,笑着对记者说:“以前爬楼啊,我这老腿得歇两回,买袋米都得喊孩子来扛。现在加装了电梯,出门买菜、去楼下遛弯,摁个键就到,真是解决老大事儿了!这改造改到咱心坎里了,住着都得劲儿多啦!”
最后,建立五项机制,形成改造工作“全链条闭环”。为保障改造工作高效有序推进,通化市创新构建了“五项机制”:一是政府统筹推进机制,确保改造工作方向明、力度足;二是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机制,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三是改造资金合理共担机制,破解资金难题,保障改造顺利实施;四是跟踪造价和审计机制,管好“钱袋子”,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不仅改好小区,更能管好小区,为后续维护奠定良好基础。这五项机制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让老旧小区改造从规划、施工到后续管理形成完整闭环。

凭借扎实的工作成效,通化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认可。2020年,通化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入选“我为群众办实事全国100个示范小区”,并在全国交流经验;2021年,国务院第七督查组对其“强力推进基础类设施改造,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做法通报表扬、全国推广,电梯加装“八步法”也获国家住建部认可推广;2020至2023年,连续四年在吉林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绩效考评中获评优秀。
“人民的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如今,行走在通化的老旧小区,平整的路面、整洁的环境、居民脸上的笑容,成为最生动的民生注脚。未来,通化市委、市政府将继续把群众的“安居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让城市更有温度,让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吕东斌
图片来源通化市住建局
编辑:国内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