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梁家屯路街道尚智社区“水之初编织”教学现场。
河北新闻网讯(石丽娜)孩子们在社区花园奔跑嬉戏,老人们在睦邻食堂边用餐边闲聊,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行于楼宇之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画面,来源于唐山市路南区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从老旧小区到智慧家园,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近年来,路南区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百姓关切,整合区域资源,涌现出一批批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和暖心故事。
●重构主体,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社区治理,光靠我们几个社工是不行的。”梁家屯路街道尚智社区的葛春燕道出了社区工作者的心声。为此,在路南区委号召下,尚智社区推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形成“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基层治理模式。成功孵化7个社会组织,整合10个原有组织,涵盖助老扶幼、文化等多个领域。该社区还募集各类合伙人46名,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策划实施“水之初编织”“青年夜校”等10余个项目。
类似的“共治”实践在多个社区开花结果。学院南路街道举办“你好,邻居”社区节活动,加深了邻里情谊,更凝聚了多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在立新西里社区,“初心小院”成为社区的核心引擎。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社区联治”,将医院专家、教师、律师等专业资源请到居民“抬脚就到”的地方,实现服务不出社区、难题就地化解。

图为学院南路街道“你好,邻居”社区节活动现场。
●升级服务,从“基本保障”到“全程关爱”
“一老一小”是千家万户的牵挂,更是社区责任的坐标。友谊街道永乐园社区打造“初心家园一碗暖汤”服务项目,推出优惠餐食和上门送餐服务,让老人吃得暖心、子女放心。针对独居老人,社区推出“静默守候”工程,安装一键报警、定位手环等智能设备;针对认知障碍老人,联合社工站开展筛查干预项目,目前已服务400多位长者。同时,通过儿童活动阵地、兴趣课程、困境帮扶档案等举措,系统构建“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服务网络。

图为认知障碍筛查干预项目现场。
●打造品牌,从“单一供给”到“个性定制”
路南各社区立足实际,打造出多个有温度、有辨识度的服务品牌。学院南路街道国防楼社区创新推出“共享爷爷奶奶”项目,针对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看护难题与退休老人发挥余热的需求,巧妙整合社区资源,组织14位爱心老人为社区儿童提供作业辅导、手工陪伴等个性化服务,不仅有效缓解了家长后顾之忧,也为老人提供了老有所为的平台。
文北街道南北街社区培育打造“帮到家”志愿服务品牌,为居民开展家政培训、护理保健、就业指导等服务,解决了近百人的就业问题。马家屯社区倾心打造“红色加油站”,为快递员、外卖员等提供歇脚充电服务,同时吸纳他们作为社区“流动网格员”。大洪桥第二社区坚持“零工驿站”服务平台统一管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求职招聘服务,精准对接灵活就业人群需求。

图为“共享爷爷奶奶”为孩子们讲故事。
●革新手段,从“传统手段”到“智慧赋能”
面对商户密集、人流复杂等治理挑战,广场街道万达广场第二社区以“党建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破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格员、志愿者“3+2”小组,依托党建统领基层治理平台,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学院南路街道开展“问需于民我有所应”活动,广泛收集意见建议,针对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在新老小区分类施策推进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建设,协调安装1600余个充电口,覆盖8000余辆车,并实现电梯阻车器全覆盖,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智慧手段让治理更精细、响应更迅速。

图为新建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
●化解难题,从“民生难点”到“幸福起点”
社区治理的成效,体现在民生小事中。永红桥街道南富庄社区曾因犬吠扰民引发激烈矛盾,社区通过规范议事机制,召集居民、宠物主、民警、律师等多方协商,最终出台《文明养犬公约》,明确遛狗区与时间段,设立宠物友好广场,并在监督反馈中使其真正落地执行。
“以前觉得这种讨论没用,没想到真能解决实际问题!”王阿姨感慨地说。一件原本可能激化的“小事”,通过民主协商、多元联动,成了社区凝聚共识、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
在路南区,治理不再是单向管理,而是多元参与;服务不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滴灌;难题不再被回避,而是被视作转型契机。
编辑:国内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