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盛大召开,这不仅是学校政治生活领域的一场盛事,更是学校回首过往、总结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擘画宏伟蓝图,凝聚力量、达成全体师生共识的关键里程碑。为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自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该校在党的坚强引领与悉心指导下所斩获的跨越式发展成果,充分汇聚全校师生迎接大会、携手共谋发展的磅礴力量,多彩贵州网特推出“喜迎党代会、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该专题将聚焦贵州民族大学发展的真实业绩,以生动的笔触、鲜活的事例,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
长期以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始终秉承“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发展”的使命,作为贵州省首个独立建制的传媒学院和首家“部校共建”的传媒学院,在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的共同建设下,学院以“开放·融合·实践·协同”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扎根贵州大地,走出一条“专业+实践+思政”三维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将人才培养书写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的第一线,展现了新时代传媒教育的力量与担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专业领航,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
传媒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环节始终密切关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姓贵姓民”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根本特色,实现教学创新与助力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届举办全国高校乡村振兴直播带货主播技能大赛,以直播带货形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赢”开启助农新模式,推动贵州名特优产品的黔货出山之路,推动贵州网络电商人才培养,间接带动灵活就业,在活动中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得到社会广泛赞誉。2025年暑假,联合贵州日报赴贵州省铜仁、六盘水、榕江等多地开展贵州乡村直播带货、乡村直播产业发展调研。

直播带货主播技能大赛部分参赛选手比赛现场
实践筑梦,培育传媒新锐
传媒学院持续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将课堂搬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搬到乡村振兴的第一战场。组织专业老师带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传媒课程的实训教学活动,旨在用师生们的新闻眼、新闻鼻、新闻耳、新闻笔去感受贵州乡村发展的“脉动”。2021至2025年,近2500名师生围绕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方面创作了1300多篇新闻作品,为社会、为企业、为基层解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实践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的丰硕效果。历经不断锤炼,学生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出众,逐步成长为高素质传媒人才,如展翅雏鹰飞向广阔传媒天空。2024年,学院近5年毕业入职新闻单位的学生获得贵州新闻奖项12项。

传媒学院在省级平台开设的乡村振兴中的传媒力量专题

传媒学院专业实践活动受到教育部表彰
文化赋能,助力乡村蝶变
在社会服务之旅中,传媒学院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以文化传播为笔,以创意产业为墨,为乡村振兴绘就文化底色,注入精神力量。薪传工作坊作为“全省十大阅读影响力人物团队”与贵州电视台、贵州省妇联共同完成全省智力扶贫项目“全省小桔灯亲子阅读”活动,助力阅读活动在全省乡村蓬勃推进;新闻学、传播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与安顺市西秀区完成安顺“四月八”系列活动的执行,参与“hi西秀”活动的直播任务;制作乡村振兴等短视频80集,实施完成“乡村振兴中的影像新力量”项目;协助三穗县永靖镇、黔西南兴仁市大山镇、剑河县等村镇开展推广普通话、景点短视频制作等。围绕贵州“四新”“四化”,生态文明建设、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作文章,联合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兄弟院校开展联合调研,对新时代以来贵州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研究和记录,彰显高校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

传媒学院联合清华大学研究生开展联合调查

传媒学院“人文黔行”系列文化活动启动
创新联动,铸就共赢华章
传媒学院还搭建了20余个包含新华社贵州分社,贵州广播电视台、多彩贵州网、多彩新视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西江千户苗寨在内的校企协同、校媒协同的实践教学基地,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师生共同运营贵州省科协官方公众号和抖音号、传媒学院微信公众号,薪传工作坊公众号等矩阵平台,实践能力对标职业标准,人才培养与媒体发展、企业需求同步。“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奏响共同发展的和谐乐章。学院教师团队携手新华社贵州分社业界导师,在2025年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取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面向未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强虚拟教研室和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关注AIGC等融媒体前沿技术应用,继续优化与高校、媒体的合作机制,努力探索教学新路径,持续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出的更多好的经验与办法。
一审:陈晔
二审:孙凯
三审:王滢渔
编辑:国内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