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及船员在后甲板上回收并冲洗多联浮游生物分层拖网。

跨越赤道时刻,全体师生在前甲板上合影留念。

学生在收集CTD采水器采集的水样。
本专栏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个暑假,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的26名学生跟随7位老师踏上厦大科考船“嘉庚”号,参与学校第六届“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海丝学堂”)第二航段的远洋科考实训及国际交流活动。在此期间,“嘉庚”号首次跨越赤道抵达南半球、首次停靠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并举办开放日活动。
茫茫大海,无尽波涛,在这片浩瀚的舞台上,科考队员如何开展日常工作?船上的生活又有哪些艰辛与乐趣?在科学探索和国际合作中,他们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近日,该航段师生代表在返程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分享此次科考之旅的难忘瞬间。
海上课堂
在晕船与远洋实训中成长
“在南海中央,四周望不到陆地,海水像蓝宝石一样湛蓝。”厦门大学2022级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陈伯涛回忆起短短15天的海丝学堂,仍然十分兴奋,“远洋科考和近岸科考的体验完全不同”。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今年7月底,在中国南海海域,夜幕下的科考船后甲板上仍有学生在忙碌。学生们各就各位,操作着CTD采水器(温盐深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海水电导率、温度及深度的海洋调查仪器)缓缓沉入海中。这个重达数百公斤的设备将潜入数千米深海,采集不同层位的海水样本。
“3000米的深海采样,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收回。”陈伯涛告诉记者,这是课堂上永远无法体验的实践,“海水非常冰凉”。有许多同学抢着来采集低温海水,就为了体验那种来自深海的“冰凉感”。
不过,真实的科考工作远没有想象中浪漫。在长期见不到陆地、海浪颠簸、遭遇台风等因素的作用下,航程第一周,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遭遇了严重晕船。
“那几天简直就是轻断食。”2022级海洋生物方向本科生刘智恩苦笑着说,“每天晕了就只能躺在床上,洗澡都摇摇晃晃,一进厨房闻到食物味道就想吐。”
即便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科考工作也从未停止。来自不同细分专业的学生有着各自的任务,采集水样、测营养盐、测eDNA(环境DNA)……刘智恩印象最深的一次科研作业是从下午两三点开工,忙到次日早上八九点。“南海的生物量大,过滤速度慢,测eDNA的话每个层位的水样都要过滤10升海水,而我们每次作业都有10~20个层位的海水要收集,几乎从早到晚都待在实验室里。”
“海洋科学是观测性科学。真知,永远来自浩瀚大海。”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教授、第六届海丝学堂第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周宽波已经第八次登上“嘉庚”号,对于带着学生们到海洋上实操,他有着深刻的理解,“浮游生物的真实形态是怎样的?海水的营养物质组成如何?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操作仪器、如何采集样品、如何分析数据,这些都是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体验。”
跨越赤道
从厦门到雅加达的友谊之旅
8月4日清晨6点56分,“嘉庚”号迎来历史性一刻:船身缓缓穿越赤道,完成了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的跨越。这是“嘉庚”号首次跨越赤道,也是船上绝大多数人人生中第一次在海上跨越这条想象中的“地球中线”。
对于拥有700多天海上科考经验的周宽波而言,搭乘科考船穿越赤道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一早就守在驾驶舱的仪表盘前,等待着经纬度仪跳转到0°的那个瞬间。”周宽波说。
据了解,航海界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习俗——当船驶过赤道时,要举行仪式进行祭祀和庆祝,这个习俗被称为“赤道祭”或“海王仪式”。那时的海上旅行充满未知与危险,船长会在驾驶台设立香坛进行祭祀,船员们一边饮酒一边跳舞,祈求海神赐福,保佑平安。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中国的远洋船只通常会在驶过赤道时鸣汽笛一分钟以示庆祝。
对于学生们来说,跨越赤道就如同跨年夜倒数进入新年一样兴奋而庄严。“‘嘉庚’号鸣响了汽笛,我们拉起旗子和横幅,合唱校歌,庆祝这个特殊的时刻。”同学们回忆道。
这不仅是“嘉庚”号的首次赤道之旅,更是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的一项特别活动。8月8日,“嘉庚”号抵达雅加达后,举办了开放日活动,邀请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印尼大学、茂物农业大学和印尼国家研究创新局等共300余人登船参观。
生物展区,化学展区,物理通信展区,电子实验室……登上“嘉庚”号后,印尼学生对船上的布局充满好奇,厦大学生则热情地为他们介绍船上的各项科研实验设备。
此次相遇还诞生了珍贵的情谊。刘智恩回忆说:“我们交流、唱歌、跳TikTok手势舞,还为印尼的同学们表演节目。虽然他们主修的大多是水产专业,与海洋科学并非完全对口,但大家年龄相仿、友好热情,这个经历完全超出了我行前的想象。”
开放日活动结束后,厦大学生结束第二段航程,从雅加达飞回厦门;而来自印尼、马来西亚的科研人员和师生代表则搭乘“嘉庚”号执行海丝学堂第三、四航段科考任务,通过联合科考实践,进一步促进区域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
海丝学堂
从“海上实验室”驶向更远的深蓝
2004年,还是厦大学生的周宽波第一次登上的科考船,是福建海洋研究所的“延平2号”。当时船上硬件条件有限,没有网络,科研设备也远不如今天。
2025年,厦大学子已经可以登上全球领先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嘉庚”号,驶出祖国海疆,探索未知的蓝海。船上接入了卫星卡等通信设备,学生们可以发微信、发QQ,向家人和朋友分享语音、照片、视频。
作为海洋强国战略的一部分,“嘉庚”号代表着中国海洋科学的飞速发展。船上配备有采样系统、分析设备、气象系统等专业设施,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实验室”。本届海丝学堂起航前,老师们还把一些最新款的仪器搬上船,旨在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教育。
“这些学生,未必每个人都会成为海洋科学家,也不是所有人将来都会从事海洋事业,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唯一一次远洋科考。”周宽波说,“但我们仍然要做这件事。我们想为打造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中国海洋科学领军式的人物而努力。”
“作为一艘科考船,‘嘉庚’号是移动的实验室,我们一路测着数据走出中国的海域;它也是一个信使,通过每年的海丝学堂、开放日等活动,把东南亚各国的年轻人连接在一起。”
周宽波对“嘉庚”号提出了更深远的展望:“三宝垄、文莱等是郑和船队曾经到访的地方,如今我们又重新起航向更远的深蓝驶去。希望海丝学堂这门课能打造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嘉庚’号也能像郑和的宝船一样,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编辑:财经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