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既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爱的市民,也看“文明实践+”带来的满满幸福感,沉浸式感受一座座中原城市缘何出圈出彩。
大河网讯仰韶文明在这里被发现;村BA在这里火热开赛;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孙梅丽24年抚养资助18名孤残儿童及贫困学生,宣讲600余场服务15万人……
9月26日至27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的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三门峡,探寻这里的出圈答案。
文脉活化:让仰韶之光可触可感
三门峡黄土之下,埋藏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祥地,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守护文明根脉中发挥着核心作用。2024年全新开放的“考古体验中心”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这种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公众得以亲手触摸文明源头,将“考古神圣感”转化为“文化亲近感”。
如果说仰韶村是文明源头的“考古圣地”,那么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则是解码文明传播的“学术殿堂”。核心展览“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以200余件(组)文物构建起完整的文明传播图谱,展览荣膺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23年接待观众突破30万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行走的文明课堂”。
陕州地坑院则以“活态传承”守护着独特的民俗记忆,与陕州锣鼓书共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暑期推出的《陕州绮梦·上官赋》光影剧,让非遗传承既有历史厚度,更有时代热度。
城市生长:让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
城市环境在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上七点,湖滨区康乐小区的居民王德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来到社区广场。这里以前是一片坑坑洼洼的空地,现在健身器材样样齐全,花草树木也种得很整齐。王德顺笑着说:“以前出门总怕摔着,现在小区跟公园似的!”


市民在三门峡文博城展厅观看摄影展。
2025年春节,外地游客李娟开车去陕州地坑院景区,导航显示附近新添了3处停车场。她说:“以前找车位得绕半个多小时,现在扫个码就能停,还不要钱!”这是因为该市近年来新增加1.8万个方便停车位,方便群众停车。
湖滨区志远农贸市场里,摊主刘春燕的菜摊前,新不锈钢货架干干净净。她说:“以前这儿地上都是污水,苍蝇到处飞,现在每天有人专门打扫,来买菜的人比以前多了三成!”近年来,三门峡全市的农贸市场都进行了改造升级:拆了私自搭的棚子,安了通风设备,水产区铺上了防滑地胶。老百姓都说:“买菜跟逛超市似的,心里舒坦!”
城市不光表面看着干净漂亮,从解决老百姓的麻烦事到做成让人高兴的事,文明创建让城市越来越有人情味。
实践润心:15分钟文明圈直抵家门口
三门峡市以“全域覆盖、上下联动、精准服务”为主线,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实践体系,将惠民服务直抵群众“家门口”,让文明实践既有“制度力度”更有“民生温度”。


义马市公益课堂被评选为河南省“基层治理中的文明密码”12个典型做法之一。
在服务创新中提升治理效能,义马市聚焦群众带娃难、阵地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接单”模式,不断丰富公益课堂实践活动。
今年7月,市民王立勇家冰箱突然罢工,通过App点单“家电维修”,志愿者两小时就上门修好,王立勇高兴地说:“这种‘菜单式’服务真的是为咱市民量身定制的!”义马市公益课堂被省委宣传部列为“基层治理中的文明密码”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卢氏县“爱心竹竿”防溺水项目在河道危险地段布设印有求助电话的救生竹竿520根,3年来成功救起63名落水者。2024年升级的“智慧防溺水平台”,当系统识别到有人靠近危险水域,立即触发高音喇叭警示,并同步推送信息给附近网格员,预警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该项目获评河南省2024年文明实践示范性培育项目一等奖。
榜样引领:把“德者有得”做成制度
作为全国第一家为道德模范发放补助金的城市,三门峡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了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2025年7月11日,三门峡灵宝市举办“德耀金城孝传万家”德孝故事会集中展示活动。
公益路上的“追光者”孙梅丽,用20年坚守诠释“爱心无界”。作为三门峡爱心之家创始人,她带领的团队志愿者从3人发展到1万余名,构建起“助学、助老、助残”三大服务体系,累计帮扶困难群众超3万人次。其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十大优秀项目、“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成为城市最温暖的“爱心符号”。
企业文明的“领航者”宋振庭,以“党建红”引领“文明兴”。作为河南振宇产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他创新“红色车间+文明创建”模式,在车间设立“党员示范岗”,将“诚实守信”写入企业章程,推动企业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公司先后帮扶27个村600余户贫困户和果农销售扶贫产品800余吨,总价值1300多万元。
黄河岸边的“守护者”黄委三门峡水文局,用志愿服务书写“文明答卷”。该局组建的“黄河卫士”志愿服务队,200余名队员常年活跃在防汛一线、社区街头,每年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清理河道垃圾30余吨;帮扶卢氏县苗村建成文化广场、水冲式公厕,培训电商主播助农增收。
从个人到团队,从爱心帮扶到产业赋能,三门峡榜样群体以凡人善举诠释文明内涵,让“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乡风跃动:一场“村BA”激活万千气象
三门峡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为突破口,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田间地头播撒文明种子,让乡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

2025年7月河南省第十六届“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村BA)灵宝赛区决赛在三门峡灵宝市焦村镇举行。
灵宝“村BA”用篮球架起文明桥梁,成为当地群众体育的闪亮名片。这项从1993年卯屯村首届“园林杯”篮球赛起步的民间赛事,30多年来从“村口对决”成长为“省级决赛”,今年7月的灵宝赛区决赛更是点燃全民热情,16支乡镇代表队历经12天角逐,焦村一队夺冠。焦村一队队长感慨地说:“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通过篮球聚到一起,以前见面就问‘吃了没’,现在见面聊‘球打了没’,邻里关系比亲兄弟还亲!”
赛场之外,焦村镇探索出“体育+”融合路径,让篮球热度转化为发展动能,与篮球赛同步启动的红亭驿乡村大集,“豆糁书记”李向东架起手机直播,灵宝苹果醋等20余种农特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从篮球赛场的呐喊到农家院里的欢笑,三门峡以“小活动”推动“大变化”,让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浸润乡村每个角落。
立德树人:打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三门峡模式”
三门峡市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构建“全域覆盖、专业支撑、家校社协同”的“三门峡模式”,在2025年5月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向全省推广。

三门峡市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青少年训练营。
专业阵地筑牢守护基石,作为全省首个建成的市级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中心,创新“预防-干预-转介”三级服务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阳光成长”课程,年均进校园讲座120场;针对高危群体建立“一生一档”,通过定期筛查、跟踪辅导化解危机。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服务师生及家长超8万人次,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达90%。
学校教育融入日常养成,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三门峡市实验小学“三自”教育成效显著。家长王女士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孩子遇到挫折就哭闹,现在会主动说‘我能行’,还会提醒我们垃圾分类、节约用电,感觉突然长大了!”该校作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开发的“情绪管理”“抗挫力培养”等12门校本课程,成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本。
四级网络织密服务体系,全市构建“市心理健康中心—县(区)指导站—学校心理室—社区服务站”四级网络,在28个社区设立心理健康服务站,组织“心灵护航”志愿者开展“考前减压”“亲子沟通”等主题活动600余场。
从背街小巷的文明手绘墙,到乡村赛场的加油呐喊;从博物馆里的彩陶纹样,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如今的三门峡,正以文明为笔,在黄河岸边续写新时代的“仰韶华章”,让文明之光如黄河奔流生生不息。(朱丽文董蕾)
编辑:张龙(小)审核:范昭
编辑:张龙(小)审核: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