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栋民宿鳞次栉比,停车场、游客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柏油路笔直延伸,路的两侧是大片平整的稻田。远眺蓝天白云,近看田里清水潺潺,青蛙游动;
天南地北的游客纷至沓来,赏景、拍照,品尝特色美食……

眼前这幅鲜活图景,你能相信,这只是吉林省一个普通村落的日常剪影吗?
如今,在吉林大地上,一场由农文旅融合引发的乡村变革正悄然上演。
从九台的小山村到海兰江畔的边境村,曾经困于资源禀赋的村落纷纷打破发展壁垒,以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桥,共同勾勒出吉林省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乡村的经济形态,更让黑土地上的乡愁有了新的承载方式。

“农业+文旅”带来新机遇
坐拥绿水青山,却苦于找不到变现路径;
手握特色物产,却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里……
这些一度是吉林省很多乡村面对的共同窘境。
破局的密钥,就藏在对资源价值的重构中。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吉林乡村迅速发生着变革。
“早些年,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庄环境的真实写照。”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在接受采访时说,自2016年,长春市旅游局包保马鞍山村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以及历史文化底蕴,从旅游产业角度进行谋划,相继推出多业态的文旅产品。

如今,走进马鞍山村,鲜花盛开,溪水潺潺,新铺就的柏油路旁,彩绘的文化墙映衬着整齐的农家院落,一派生机勃勃。
田园综合体、乡村餐饮民宿和农特产品研学等多业态融合,让这里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持久发展道路。
在吉林,不止马鞍山村发生着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许许多多村落,通过文旅赋能,都正朝着“农业+”的多元发展方向延伸。

“农业+产业”,腰包更富足
7月,走进光东村,稻田独有的清香味在空气中浮动。
依托“平岗绿洲”的天然优势,光东村整合全村171公顷水田,深耕水稻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和品牌建设,打造“吗西达”“海兰江御米”等有机大米品牌,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从每公斤6元跃升至15元。
2018年创新推出“共享稻田”项目,累计推介24000份,销售额达2400万元。

在此基础上,光东村还整合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建成45户朝鲜族特色民宿,并新增稻米馆、稻田螃蟹乐园、可视化大棚等文旅项目,形成“稻田观光+民俗体验+研学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
2024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收入436万元。

得益于产业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突破百万元,较2015年增长1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4万元,增长3.8倍。
将一粒稻米的价值挖到极致,光东村走出了一条“沃野生金”的特色致富路。
“农业+文化”,边疆村落美如画
蜿蜒盘旋的国道G331,如一条灵动的绸带,穿梭在连绵起伏、叠翠似海的群山之间。
如今,这条串联起祖国东北边陲的“最美边境风景道”,更牵起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发展新路。
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的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花繁叶茂间,道路洁净如洗;“东方第一村”的牌楼古韵悠悠,飞檐翘角的朝鲜族传统民宿,与古朴的围垣相映成趣;一条条平整光洁的水泥路,如脉络般通向家家户户,串起了村落的烟火与希望。

防川村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浓郁,从古老的民俗传统到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从别具风味的饮食文化到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无一不彰显着自身独特魅力。
近年来,防川村依托当地区位、资源、生态、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传统朝鲜族民俗旅游产业,已然打造成为农旅融合、农民共富、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以“农业+文化”为笔,防川村描绘出了边疆村落美如画的新图景。

让黑土地上的村落焕发新颜;
让特色产业在融合中拔节生长;
让每一位驻足者都能触摸到东北独特的民俗温度……
时下的吉林,正以农文旅融合为笔,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描绘振兴画卷。
从乡村特色民宿到非遗工坊,从生态采摘园到民族风情村,这条融合发展之路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动能,更让吉林在新时代振兴的征程上踏出铿锵足音。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
记者王昕
摄影李易书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
编辑:国内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