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春县,这片坐拥9.37万公顷林地、森林覆盖率达58.36%的闽东南沃土,近年来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构建起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的林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制度创新唤醒沉睡的山林资源,以产业融合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当地不仅筑牢了晋江东溪源头的生态屏障,更让百万亩林海真正成为滋养民生的“绿色银行”,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制度破题:绿票机制激活沉睡资源
破解集体林权“散而小、难集约”的经营困局,永春找到了一把关键钥匙——“绿票”。2024年8月6日,永春正式推出绿票,这一创新机制通过整合地票、林票、林下经济经营权证等权益凭证,引导林农以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整合分散林地,为规模化经营扫清障碍。改革中,永春始终强化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明确产权归属、放宽经营限制、落实处置权利、保障收益权益,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的转型落地。

永春县在全国首发“绿票”
改革实效已然显现:截至目前,永春规模化收储集体林权6.2万亩,合同金额达4亿元,撬动金融机构授信2.6亿元。制度创新恰如一股清泉,持续滋养着“沉睡”的山林资源,不仅让其焕发勃勃生机,更筑牢了林业经济稳健发展的制度根基。
产业融合:三维体系构建发展闭环
走进永春,森林早已跳出“单一生态符号”的局限,成为集资源培育、多元利用、价值变现于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当地以三大体系协同发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闭环。
首先,以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体系为支撑,通过建设珍贵树种基地、培育大径级木材优化林分结构等举措,夯实生态根基。2024年完成植树造林1.9万亩、森林抚育4.48万亩、封山育林1.22万亩;并同步绷紧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两根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其次,依托森林空间融合发展体系,永春县精准布局特色产业:整合百家香企建成515.1㎡香业选品中心(涵盖1400余款产品),冲刺百亿“中国香都”目标;突破“以竹代塑”技术,推动全竹产业链升级;通过20万亩林下经济标准化基地带动1万余名林农年均增收5000余元,实现“一业兴带百业旺”的产业生态。

永春香业选品中心营业中
最后,依托绿票机制、碳汇交易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森林生态价值实现体系,构建起“资源收储-碳汇开发-市场交易”全链条,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永碳通”小程序自上线后,已实现碳汇认购5700多吨,让清新空气变成了“可交易的资产”。
生态惠民:绿色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生态颜值的提升,最终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增进。永春投资3000万元建设全省首个零碳森林运动公园,融合碳票展示、森林瑜伽、百鸟观测等多元功能,成为市民游客亲近自然的“网红地标”;香都公园、呈祥露营基地等项目落地,让“森林康养”成为永春新名片,更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日常。

建设中的零碳森林公园
绿色红利不止于“看得见的风景”,更化作“摸得着的收益”。绿票运营中心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已完成1175万元交易额,首笔福林票分红14.75万元顺利发放到林农手中;林权抵押融资等创新模式,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林区发展,让林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从古树名木保护示范点到省级村庄绿化提升项目,从义务植树基地到碳汇林试点,永春已勾勒出“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提质”的生态画卷。这场以绿色为底色的改革实践,不仅守护了闽东南的生态屏障,更让林农在林海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永春方案”。(黄紫虹、黄俊发)【责任编辑:胡俊】
编辑: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