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赵南南牛海青
日前,安丘市2025年“青云助学工程”百名大学生帮扶金发放仪式上,21.9万元助学款递到家庭困难大学生手中。这笔钱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像一束光,照亮了学子的求学路,也映照着一座城市对教育的深情与期许。今年以来,安丘已资助困难学生10724人次,发放资助资金726.11万元。这样的温暖场景,正是安丘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安丘市锚定教育强市目标,以改革创新为笔,在教育均衡、质量提升、特色发展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交出了亮眼答卷: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双双通过省级验收,大盛、辉渠等5处乡镇跻身潍坊市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等荣誉接踵而至。

教育均衡:城乡学子共沐阳光
如今,安丘市景芝镇景芝初级中学有了新身份——安丘市青云双语学校教共体。数十公里外的城乡学校成了“一家人”:教师互派、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这直接改变了当地家长的择校计划,不少原本打算送孩子进城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就近入学。

这是安丘推动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影。“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以教共体为单元建立师资共享和适岗调配制度,年教师流动率保持6%以上,彻底打通城乡、校际、空间壁垒。”安丘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学辉的话,道出了均衡发展的关键。
目前,安丘61所市直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11个教育发展共同体,近800名教师参与流动,其中400余名骨干教师下沉乡村,200余万元资源支持持续流向农村。城乡孩子在家门口共享优质教育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改革创新是均衡发展的引擎。面对农村生源减少、城区学生集聚的现状,安丘深耕管理体制改革,确立“城区扩优提质、乡村集聚赋能”规划,计划3年构建以城区为中心、景芝和凌河为副中心的“一体两翼”格局。目前,城区通过“名校+”“+名校”模式建成6个教育集团;镇街区推进学区制改革,撤并9处教管办、20所小规模学校,成立10处学区、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数字赋能:数智教育点亮课堂
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曾是教育痛点,口语更是难中之难。但在安丘西南部山区的石埠子镇书院中学,AI英语听说课堂的引入让情况改观——学生英语口语达标率提升20%以上。如今,生成式AI、智慧课堂、智慧体育等数字化手段已融入全镇中小学教学,学生学习效率与教师数字素养同步提升。该镇也被确定为潍坊市数字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试点镇。
这是安丘创新数智教育建设的生动实践。安丘市创新数智教育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省、市智慧教育平台融合应用,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专题培训10余场,全市7500余名教师参与研修。安丘市整体争创为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县、规模化应用县及第一批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培育区,《数字化转型下的数据赋能场景驱动创新实践》项目获评省教育厅“无感知数据采集”示范项目。
细微守护:教育温度浸润人心
“新学期,学校一站式解决午餐、午休和课后看管,不用再奔波接送,我们家长放心,孩子也安心。”明德学校家长肖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家庭的心声。
新学期伊始,安丘提前部署,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提供午托和课后延时服务,为家长解忧。机关幼儿园等开设2-3岁托班,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

校园食品安全,一头连着学生健康,一头系着万家幸福。“原本担心食堂食材品质,陪餐后看到用的是大品牌食用油和冷鲜肉,所有食材都有检测报告,彻底放心了。”东埠中学家长周建英的感慨,源于安丘创新推行的“三长陪餐+四查联动”机制:教体局班子成员与科长、学校校长、家长定期陪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家长等多方力量检查后厨,倒逼食堂管理升级,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更是希望工程。从助学圆梦的温暖瞬间,到城乡学校的携手共进;从数字化课堂的生动实践,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安丘以有温度、有力度的务实举措,奋力书写着一份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高质量教育答卷。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