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的重点民生工程,北京市昌平区龙泽园街道天龙苑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正有序推进。该项目以“提升社区居民居住品质、优化社区环境”为目标,通过实施系统性改造措施,为社区注入新活力,切实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自启动以来,项目凭借扎实的推进成效与贴心的服务举措,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与普遍支持。
天龙苑社区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涵盖29栋楼宇,2222户居民。其中1-9号楼始建于1996年,涉及43个单元楼门,528户居民,建筑面积41655平方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社区基础设施老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雨季顶楼漏雨现象频发,有居民无奈表示:“天花板年年泡得发黄,接水的盆比锅碗还多”;楼道里光线昏暗,墙面上的小广告像“牛皮癣”一样难以清理,居民夜间出门得“摸黑找路”;外墙皮脱落严重,冬天漏风,夏天闷热,雨天还会出现墙皮坠落的情况。此外,1-9号楼部分一层小院因长期使用,逐渐出现占用公共空间、遮挡楼上采光等问题。二楼居民抱怨“下午客厅看不见太阳,衣服几天都干不了”,三层住户则担忧“小院积水渗进楼梯,影响房屋安全。”因此,对一层小院采取整改措施,成为不少楼上居民多年的期盼。2022年,这528户居民的居住难题被正式纳入北京市第二批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这座承载着居民生活记忆的老旧小区,终于迎来焕新升级的契机。


(改造前后对比效果图:左图为改造前,右图为改造后)
为确保改造工作精准对接居民需求,项目团队以“居民满意”为出发点,围绕社区核心诉求制定改造方案,涵盖室内上下水管更换、外窗更新、单元门升级、屋面防水修缮、楼本体节能改造、楼梯间翻新等关键内容。2024年已完成2栋楼的改造工程。今年5月,龙泽园街道专门组建专项工作组,针对一层小院自建房的居民,通过逐户走访、集中宣讲、意见征集会等多种形式,向居民详细解读改造政策、施工计划与民生保障措施,同时充分倾听居民意见建议,在方案优化与施工安排中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让改造工作真正“改到居民心坎上”。
(改造前后对比效果图:左图为改造前,右图为改造后)


在此过程中,争取一层小院自建房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是公认的“硬骨头”。楼上居民迫切希望通过整改解决采光不足与居住安全问题,但一层住户初期对此存在抵触情绪:部分一层住户不同意拆除小院的自建房屋,改造工程无法进行。为兼顾上下楼住户的合理诉求,工作组扎实推进沟通工作,先后组织集中座谈三十余次,上门与一层住户沟通交流百余次,耐心阐释整改的必要性,并合理回应、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最终打消了一层住户的顾虑。有住户表示:“一开始确实舍不得,但工作人员跟我细致分析,说小院整改后,楼上不会再滴水,我家窗户也能多通风,小区整体环境变好了,居住体验也会更舒心。”在居民的理解与配合下,全体住户主动参与整改,一层小院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为后续改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少居民同样关注项目进度,自2025年5月启动至今尚未完工,这背后实则是对“民生需求”与“改造质量”的统筹平衡。一方面,改造涉及528户居民,每户的室内水管更换、外窗尺寸测量都需逐一上门沟通确认,且施工过程中需避开居民休息时段,仅入户沟通与施工准备环节就消耗了大量时间;另一方面,改造工程各环节环环相扣,对环境、施工条件有着严格要求,例如屋面防水施工必须避开雨季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外墙保温层施工需在适宜温度下进行,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导致工期较预期有所延长。更为关键的是,项目组始终坚持“质量优先于速度”的原则,不追求“短期完工”的表面成效,而是对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材料严格把关,力求改造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真正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

(改造后效果图)
随着改造工作逐步深入,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逐一解决。新更换的水管让居民安心,大家表示“吃水安全有了保障,再也不用怕水管突然堵塞”;外墙加装保温层、窗户更换为双层玻璃后,居民感慨“冬天屋里暖和多了,楼下广场舞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屋面完成防水与隔热层施工后,雨季“天花板漏水”的情况彻底消失;楼梯间墙面重新粉刷提亮,并安装感应声控灯,居民夜间加班回家不用再摸黑找钥匙。而一层小院整改完成后,楼上居民更是难掩欣喜,直言“客厅终于能照进阳光,衣服晾一天就能干,家里都亮堂了不少”。有居民笑着分享自家的变化:“孙子周末来家里,一进门就说‘奶奶家的小区变新了,比我们小区还好看’,听着孩子的话,我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对于此次老旧小区改造,居民们纷纷为政府的民生举措点赞,有居民表示“政府既投入资金又花心思,从根源上解决了我们住了几十年的老难题——漏雨、漏风、采光差这些问题全解决了,这笔钱花得值!现在小区环境好了,房价也跟着涨了,但没人舍得卖房,因为这里不仅住着舒服,更满是熟悉的邻里情,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项目负责人表示,天龙苑社区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自启动以来,始终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建设宜居社区环境”为核心目标。接下来,工作组将继续做好施工协调与民生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剩余改造项目,同时建立改造成果长效维护机制,确保每一处改造成果都能切实改善居民居住体验,让居民在社区环境的持续优化中,不断感受到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的提升,真正实现“老小区”向“新家园”的转变。责任编辑:韩璐(EN053)
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