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中秋将至,月饼作为团圆的象征,当之无愧成为节日标配,但月饼也常因高油、高脂成为肠胃负担。尤其“无糖月饼”走红后,不少人陷入“健康可以随意吃”的误区。
月饼到底怎么吃才健康?出现肠胃不适,如何用中医调理?大河网记者专访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副主任吕莹,从中医视角解读月饼食用的健康“处方”。

“无糖月饼”≠放心吃,糖尿病患者需警惕
如今“无糖月饼”很受欢迎,从专业角度看,真的适合需要控糖或脾胃弱的人群吗?
吕莹表示,首先要明确,“无糖”并非绝对不含糖。根据国家标准,糖含量≤0.5克/100克即可称为“无糖”,这里主要指替代了蔗糖,改用了糖醇类甜味剂。
“从现代医学角度,糖醇热量较低,对血糖波动影响小于蔗糖,确实更适合糖尿病患者和控糖人群,但月饼的主要成分是面粉、莲子、豆类等,这些食材含大量淀粉,进入人体后仍会分解为葡萄糖,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限量。”吕莹提醒道。
吕莹说,从中医视角看,月饼无论是否含糖,多属于“滋腻”之品。脾胃主运化,滋腻食物容易阻碍脾胃气机,导致运化功能减弱。尤其是无糖月饼,为保证口感往往会添加更多油脂,而“肥甘厚味”最易伤脾,可能引发腹胀、食欲不振等问题,脾胃虚弱者更要谨慎。
月饼选食有讲究,辨证适配是关键
不同体质人群在选择月饼时,有哪些中医层面的建议?
吕莹介绍,中医讲究辨证施食,选月饼也要结合自身体质。
比如脾胃虚弱者,这类人群常感腹胀、便溏,应避开五仁、蛋黄等油脂含量极高的品种,可少量选择豆沙、莲蓉等相对清淡的馅料,但每次食用量不宜超过1/8个,且需搭配助消化的饮品。
湿热体质者,表现为口苦、舌苔黄腻,要避免甜腻馅料,如枣泥、椰蓉,这些馅料易助湿生热,加重不适。糖尿病患者虽可选择无糖月饼,但需注意部分糖醇(如麦芽糖醇)过量易引发肠胃不适,且月饼整体仍属高热量食物,食用后要减少其他主食摄入,并监测血糖变化。

科学食用护脾胃,搭配调理有妙招
吃月饼时搭配什么能减少肠胃负担?有哪些食用禁忌需要注意?
吕莹提醒消费者,搭配得宜能有效缓解月饼的滋腻感。从中医“解腻消食”的理念出发,茶饮是绝佳选择。
比如,油腻的五仁、蛋黄月饼等,可搭配普洱茶、山楂茶,能消食化积、去油解腻;清淡的豆沙、冰皮月饼,配绿茶或菊花茶,可清热生津、清新爽口。也可搭配柚子、猕猴桃等富含果酸的水果,帮助促进消化液分泌,但要注意水果也含糖,需控制总量。
在吕莹看来,食用禁忌方面,有三点尤其需要注意:一是忌过量。月饼热量极高,即使是无糖款也不例外,建议每次只吃1/4到1/8个,浅尝辄止。二是忌空腹。空腹时脾胃运化功能相对较弱,月饼的高油高糖易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泛酸,肠胃功能弱的人群尤其要注意。三是忌生冷搭配。有些人吃月饼时喜欢配冷饮,但生冷食物最易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泻、腹痛,建议选择温热饮品搭配。
特殊人群需慎食,细节把控防风险
对于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食用月饼还有哪些额外提醒?
吕莹表示,老人和儿童脾胃功能本就较弱。老人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高血脂,要警惕月饼中的“隐形脂肪”,酥皮月饼和含蛋黄、火腿的品种应尽量不吃;儿童消化功能尚未完善,食用量需减半,且不宜在睡前食用,以免积食影响睡眠。
另外,无论何种人群,吃月饼后都应适当活动,如散步15~20分钟,能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若出现轻微腹胀,可顺时针按摩脐周,每次30圈,能疏通脾胃气机,缓解不适。

若吃月饼后出现肠胃不适,有哪些简单的中医调理方法?
吕莹说,脾胃养护是根本,轻微不适可通过食疗缓解。比如,腹胀、消化不良,可用陈皮10克、山楂5克煮水代茶饮,陈皮理气健脾,山楂消食化积,对月饼引起的食积效果显著。食欲不振,可喝小米山药粥,小米和山药均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能帮助恢复脾胃运化功能。若出现持续胃痛、呕吐或腹泻,需及时就医。
“中秋团圆固然重要,但脾胃健康才是根本,合理食用月饼,才能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守护健康。”吕莹提醒广大市民。
编辑:王友振审核:范昭
编辑:王友振审核: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