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金秋时节,凤冈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先行区里,稻谷翻涌、机械轰鸣,一派丰收景象。最新测产数据显示:这片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比传统种植模式增产超过10%,产量喜人,展现出凤冈山地农业向“智慧化”转型的崭新图景。

这份高效丰收的背后,藏着田间“机器换人”的大变革。过去,这里多是狭窄零散的“巴掌田”,机械化难以施展;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零散地块整合成了适宜机械作业的宽良田。收割机、轻型卡车在田间灵活作业,从收割、植保到运输全程机械化,更贴心的是,这些专为山地设计的新农机,不仅解决了传统人工收割“费工费力、效率低下”的难题,还将稻谷收割损失率大幅降至1.6%以下,真正实现了颗粒归仓。

凤冈县群丰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罗时强说:“我们这些田块通过高标准建设改造之后,真正地实现了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种植条件。目前正值收割期,我们用上了大型的收割机,更加省时省力,更省心。”
凤冈县进化镇水稻种植户周航说:“我们的田块比较分散,用的是县里推广的小型收割机,轻巧灵活,通过性好,就算泥脚深也不会陷下去,以前人工收割又累又慢,现在用上了机器,效率提高了,损耗也减少了很多。”

机械化高效作业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四良”融合体系所筑牢的增产根基:从“小田变大田”的良田改造打破地形限制,到抗病高产的良种选育夯实产量基础;从精准施肥、科学管理的良法推广提升种植水平,再到适配山地的良机普及打通作业堵点。“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既托住了水稻的高产,也给全程机械化铺好了路。

凤冈崇梅全新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熊全说:“今年按照县里的路子,我们采取了钵苗育秧技术,并且使用钵苗插秧机和无人机打药,秧苗插得整整齐齐的,病虫害也少了,县里技术员还定期给我们做测土配方,指导我们精准施肥,有了这些技术和装备,不仅成本降低了,亩产还冲到了600公斤,平均每亩增产10%,收成实实在在看得见。”

从过去“看天吃饭”的被动,到如今“科技种田”的主动,凤冈山地农业正在经历一场“智”的蜕变。机械化收割大幅提升效率,“四良”融合更推动水稻实现“量质齐升”——稻米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这里的丰收,不只是亩产数字的增长,更是凤冈山地农业迈向现代化的生动写照,印证了“山地也能种出好庄稼、种粮也能富农民”的新现实。

凤冈县农业农村局粮油发展股股长、推广研究员张万里说:“我们持续推进‘四良’融合及其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田块条件,推广适宜山地作业的大、小型智能农机,普及良种推广和良法应用;另一方面就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不断提升种粮的科技水平,增强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来增收致富的能力;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山地种粮更省力、更高效,让种粮农民得实惠、有效益,真正让山地农业成为增收致富的好产业。”
据了解,今年,凤冈县水稻种植面积达17.5万亩,总产量预计可达8.8万吨,通过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县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8%,其中机收水平大幅提升至95%,机耕、机播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应用也得到全面普及。(邓邦英卢永曾信潮)
一审:余从源
二审:王信姚腾
三审:唐全寿
编辑:国内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