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田佳玉通讯员于嘉昕
山海绕村郭,文明入乡心。威海市环翠区桥头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定盘星”,悄悄把山水灵秀、非遗老手艺,都酿成了村民过日子的底气。靠着“片区集群”“人才扎根”“文化浸润”三招,将文明实践站变成了村里的“兴旺枢纽”,让价值观从墙上的字,变成了地头的果、手里的活、心里的暖。
片区集群:串起村子的“共富链”
桥头镇以“带状布局、片区联动”重构文明实践格局,将“富强”的国家愿景转化为镇域发展的具体实践。打造“菱角湾城乡融合文明实践展示带”,以威海东南乡3A级景区、菱角湾城乡融合样板片区菱角湾齐鲁样板示范片区为两个中心点,整合信河北村、南子城等5个文明实践站和黄窠寺野蚕文化体验基地、蓝天田园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山东健康民间中草药研学基地中医药体验馆、国家冷凉植物示范推广基地、菱角湾自然学堂、乡忆南子城6个文明实践基地,在地图上串点呈南北一条线,推动文明实践从“零散示范”走向“全域覆盖”,让产业兴、村民富成为“富强”的生动注脚。

在菱角湾片区,文明实践站早不是只供活动的“空场地”,更像个“资源红娘”:帮菱角湾自然学堂对接农耕体验的学生,给中草药研学基地搭起技术桥,还把锡镶非遗文化体验基地的老手艺推给游客。环翠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就扎在这儿,每年接待超万个孩子来学种地、识草药,让800多位村民不用出村就能挣钱,带动核心村年度增收40万元以上,叫响了“农耕实践、赋能双减”环翠品牌;威海东南乡景区的非遗基地也不闲着,把花饽饽、皮影等10多门老手艺请进来,原本摆着看的锡镶壶,现在能亲手制作;北子城村的中草药基地中医药体验馆更会“搭伙”,联合济南大学建了胶东首家民间中草药博物馆,盘活低效闲置资源,真正把农村“闲资源”变成“活资产”,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此外,镇域内还形成其他多元产业集群:在南子城等村连片种了2000多亩果树,9000多万社会资本投进来,“三优富士”“红豆杉”从小苗长成了村民的“摇钱树”;2700亩的国家冷凉植物示范推广基地里,建设杜鹃花海1500亩、梅园1000亩、七彩花卉2000亩,薰衣草庄园500亩和10公里的石家河荷花景观带花卉产业项目,构建“十里花间路、一道风情线”的空间布局;南子城村的老房子也没闲着,“拯救老屋行动”让闲置民房变成特色民宿,2000万投资把“山水田园”变成了游客住得下的“诗和远方”。

人才扎根:留住干事的“热心人”
乡村要兴旺,得有人愿意留下来干事。桥头镇把“敬业”二字,揉进了留人的每一个细节里:村民缺啥就教啥,产业要啥就补啥,搭起“跟着需求找方向、靠着专家教本事、盯着产业育能人”的架子,让“田秀才”长起来,让外来的专家扎下根。镇内组建覆盖农业科技、文旅融合、非遗传承的首席专家团队,含3名威海市优秀首席专家威海市乡村振兴首席专家、13名核心专家,以“动态聘任制”“需求清单+专家匹配”模式,让人才精准服务产业,用专业能力诠释“敬业”。
这份“按需育才”的敬业劲儿,更延伸到了村民增收的关键处——为帮大家从“会干活”升级成“能致富”,镇上依托专家团队的资源对接,打造“新媒体+乡村振兴合作示范基地”,既帮特色农产品、乡村文旅资源打通宣传渠道,又专门开起电商直播技能培训。专业人才手把手带教,就是要引导村民把专家教的本事和自家经营串起来,既把桥头的好东西打出名气,又能实实在在卖上好价钱。人才的专业付出,真真切切变成了村民的好日子。

带头人们活跃在田间地头,有的扎根果园攻克种植难题,有的深耕非遗传承技艺,以“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为农业现代化夯实人才根基,让“敬业”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
文化浸润:暖了日子的“家常味”
在桥头镇,文明实践不是“逢年过节办场活动”,而是融进柴米油盐的“家常事”。这里的文化活动,都带着“过日子的温度”,让“文明”“友善”“爱国”这些词,变成了村民嘴边的话、手里的活。
2025年夏天,“瞧不够”第三届文化艺术节暨纳凉晚会开演,晚会没开场,“安全小课堂”先热了场:大屏幕上放着反诈视频,用村里老人听得懂的方言讲“别信陌生来电”;主持人问“铁路边能倒垃圾不”,孩子们举着手绘的“爱路护路”牌子抢答,志愿者还把反诈知识编成“顺口溜”,印在宣传册上发给大家。
等节目开演,更透着一股“自己人的热闹”:东涧村、所前泊村的大叔们敲起《龙腾盛世》的鼓,鼓声震得人心里亮堂,扇子里裹着对日子的盼头;民警、消防员、护士们凑在一起唱《致吾辈》,没穿制服的他们,唱的是守护村子的实在话;洛西村的老人们打着快板说《桥头红船扬帆新征途》,竹板一响,就把村里人种果树、开民宿的奋斗事儿说活了;晓方民俗工作室的姑娘们走《非遗走秀》,旗袍上绣着剪纸花、镶着锡镶纹,台下大妈们指着衣服念叨:“这不是咱村里的老手艺嘛!”

舞台下的热闹也不少:村里的“15分钟文明生活圈”,把暖心事送到村民家门口:“老年餐桌”里,老人每天都能吃口热乎的,行动不便的还有志愿者送上门;信河北村的文明实践站墙上,贴着“好婆婆好媳妇”“优秀党员”的照片,每年更新的“文明积分榜”,让村民们比着做好事;中医义诊区的医生定期来坐诊,文创市集上摆着于氏酿酒的坛子、晓方手造的小摆件,村民们逛着、聊着,手里拎着家乡的味道,心里揣着踏实的暖。

从菱角湾自然学堂里孩子的笑声,到南子城示范果园里专家教剪枝的身影;从纳凉晚会上的鼓声,到幸福食堂里的热粥——桥头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笔,把产业、人才、文化都画进了乡村的日子里。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核心价值观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能让果树结满果、让老手艺活起来、让邻居多句暖话的“过日子密码”。而桥头镇这份“生态养人、文化润心、产业富民”的答卷,也为更多乡村走出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振兴路。
编辑:国内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