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老年大学学习西洋画。(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努力建立15分钟学习圈,为居民提供便捷教育系统。(市教育局供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佘峥通讯员郭明波林晖)原来你是这么爱学习的厦门人!每年的终身教育大盘点,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慨。顾名思义,终身教育指的是:接受教育是一个人从小到老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今天,我们通过几个侧面,来看厦门终身教育范式。
学有渠道
15分钟便民学习圈氛围浓厚
林阿姨家住同安区祥丰社区,不久前,她在街道举办的面点制作和烘焙实用技术培训课上,学习制作“洋面包”。“潮”课程不仅让她解锁了新技能,学习成果还得到家里的一致好评。
她说:“在家门口就能向行业‘大咖’学习,实在是太方便了。”
林阿姨是厦门成为终身教育典范城市的一个具象。近年来,厦门围绕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市民成长,努力为百姓提供更为便捷的教育服务系统,建设学习氛围浓厚的15分钟便民学习圈。
家门口的“城市夜校”越来越多
银发长者在老年教育班熟练操作智能手机,职场青年在夜校课堂解锁小红书运营“密码”,亲子家庭在非遗珠绣课中完成跨代际创作……这是思明城市夜校上半年的工作总结,背后的“靠山”之一是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简称“厦门城院”)。
20世纪80年代,夜校是年轻人追求知识、改变命运的平台,现在的夜校,更多是面向成年人的兴趣班,是终身教育的“实践者”。在厦门,越来越多高校为夜校提供支持。
厦门城院说,学校与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共建“厦门城市夜校”,将夜校建在居民的家门口,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终身学习服务供给。
在思明城市夜校,思明区社区教育服务中心与厦门城院、区老年大学共建师资库,邀请高校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组成专业教师团队,为夜校开出高质量的课程提供保证。
市教育局表示,通过举办家门口的“城市夜校”,厦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破解了终身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厦门银发族也是人工智能的粉丝
如果你以为人工智能只是年轻人的专宠,那可能要重新认识这个时代了。在厦门,老人们正在成为人工智能的粉丝,越来越多老年人正在主动学习和使用生成式AI工具(DeepSeek、豆包等)。
厦门市教育局说,厦门努力帮助老年人缩小数字鸿沟。
“来,大家对着手机说‘帮我生成一张鼓浪屿日落的图片’。”在厦门老年大学,老师用最直观的方式,让银发学员认识人工智能。当大屏幕实时显现AI生成的绘画作品,教室里传出一片惊叹声。
这门“手机AI应用实操课程”,无论是在老年大学,还是在社区课堂,都受到厦门银发一族的追捧,它通过讲解DeepSeek、豆包、即梦等AI软件在生活场景的应用,零基础学员也能轻松上手,感受AI带来的便利。
老王就是人工智能的粉丝之一,他展示了他学习的新本领,拿起手机对着桌子上的工艺品拍了一张照片,几秒钟之后,语音开始详细讲解工艺品的材质和背后的文化含义。老王说:“我们把DeepSeek叫做‘小鲸鱼’,对于我们来说,AI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市教育局说,活到老学到老,表达了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乐观进取精神。现在,厦门的老年人真的在身体力行这句平凡又充满哲理的话。
学有支持
终身教育的学校力量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国家老年大学、厦门老年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国家老年大学厦门分部以来,创新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校校+”老年教育新模式。
目前,全市58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均建成老年大学教学点,实现全市覆盖。累计开设2093门次课程,服务老年学员31.7万人次。这一模式为厦门市和全国老年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
厦门工学院
厦门工学院围绕周边区域产业需求,开展企业定制内训、夜校、公益讲座等项目,近年培训学员超万人次,有效助推人才技能升级,获企业广泛认可。
厦门南洋学院
厦门南洋学院与翔安区委组织部等政企合作,开发《乡村振兴干部能力提升》等特色课程。在家政领域,与娘子军家政合作开设养老照护等课程,实现学员就业率与雇主满意度双高。
厦门信息学校
厦门信息学校自2019年起被厦门市总工会授予“职工学堂”,从3个工种的职工培训项目发展到如今的14个工种,受到职工欢迎和社会认可。2023年在全市首开职工学堂闽台班,以职工培训为桥梁,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提供经验。
人均1元
将终身教育经费情况纳入区政府教育现代化重点指标,加强督导考核,确保每年全市投入终身教育的经费均远超过人均1元的标准。
123体系
设立1个中心——终身教育服务中心,依托厦门开放大学设立终身教育服务中心,加强对全市终身教育工作的指导;
建设2个平台——依托厦门开放大学建设的厦门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和厦门老年大学主导的厦门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教育数字化更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求;
3个库——即课程库、师资库、专家库,建设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课程资源,实现师资和课程的开放共享。
25个品牌项目
推动“阅享学堂”“悦动学堂”“智慧学堂”“致远学堂”等25个老年教育品牌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互联网+生活”“智能手机应用”等适老化课程资源,助力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亮点
堆放杂物的架空层成了“小莲青”自习室
很多人要花钱上自习室,在杏林湾畔莲亭社区,家门口就有免费的自习室——社区将原本堆放杂物的架空层,改造为自习室,取名为“小莲青”。
莲亭社区下辖八大生活小区,约17000户,总人口约4.2万人,其中青年居民占比达73.5%。社区在了解青年人及其子女教育成长的需求后,决定建一个家门口的自习室。
“小莲青”自习室位于小区的黄金位置,东侧为自习区和书法练习区,西侧为活动区。其中,自习区为辖区内的孩子们和考研考博青年提供自习场地,活动区主要用于开展终身教育学习活动——社区与近邻合作,启动文化艺术、增能舒压、亲子教育等多元课程体系,形成家门口的近邻学习阵地。
青少年诵诗解诗鹭岛诗会涵育人格
五年前,在看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碎片化的社会痛点后,鹭岛诗会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启动。
活动以“赛事育人、立德树人”为内核,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立体模式。例如,构建“四维进阶”赛事体系(诵诗、解诗、创诗、融诗),将诗词教育从机械记忆升华为文化浸润,实现知识习得与人格涵育的双重升华。
五年来,活动从最初的6个分赛区2500多名青少年参与,扩展至26个赛区,联动全市138所中小学,1万多名青少年参与。活动累计吸引超10万名青少年、家长、老师参加。
追寻嘉庚禁毒足迹集美开展亲子禁毒研学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作为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不仅是教育事业的先驱,也是禁毒运动的倡导者。四年前,集美区禁毒协会立足这一历史资源,推出“追寻嘉庚禁毒足迹”亲子禁毒研学项目,以“禁毒+研学”的创新模式填补家庭禁毒教育空白。
项目串联陈嘉庚纪念馆、龙舟池、禁毒教育基地等场所,设计沉浸式研学路线,让亲子家庭在“行走的课堂”中学习禁毒历史、掌握防毒技能。
截至目前,项目已开展活动30余场,服务超3000人次。
学有成效
我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
28日,2025年厦门市“9·28终身教育活动日”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集美区启动。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福建省把9月28日定为终身教育活动日,今年的主题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次活动由厦门市教育局主办,集美区教育局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承办。
活动为一批获国家级、省级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证书。他们中,有火龙果田里的“振兴领航员”、有非遗“守灯人”,还有高甲戏的“破圈传承者”……他们以实践诠释了终身学习的内涵。
活动邀请福建开放大学、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集美学村家长学校三位专家,从省、市、区三个维度,聚焦“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市民成长”展开主题分享。
现场设置了终身学习成果展示体验区,来自厦门各区及集美工业职业学院等院校的代表集中呈现了蔡氏漆线雕、陶瓷釉上彩、易拉罐浮雕、侨派砖雕、惠和影雕、闽南布袋戏等社区教育与职业技能特色成果,让市民在互动体验中感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的成就感。
热爱学习的他们
支持学习的它们
获得表彰
今年,厦门获得国家级、省级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的有:






编辑:国内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