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屏幕就能实时掌握高铁设备参数,风险管控更精准,应急处置也更快!”11月25日10时许,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内,调度员张庆目光紧随监控画面流转,手指在键盘上精准敲击,一道道调度指令随之发出。屏幕上,沈大、沈丹、京沈等高铁线路的设备状态、动车组运行轨迹实时刷新,跳动的数据间,一幅东北高铁安全运行的动态图景清晰呈现。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跟随“发现最美铁路·穿越林海雪原”主题网宣活动走进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

作为守护东北高铁网的“主力军”,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肩负着沈大、沈丹、盘营、京沈、沈白等8条高铁线路的日常巡视监测、养护维修、故障应急与施工管理重任。面对线路地域跨度广、设备种类繁杂、作业点位分散的管理难题,再加上东北地区冬季暴雪、夏季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运营挑战,该段始终将科技视作破解难题的“金钥匙”。以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与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历经“摸索尝试—难题破解—风险防控”的实践迭代,逐步用科技手段构建起科技管控安全新格局,足不出户便能实时查看高铁设备的各种参数。
走进安全生产指挥中心,22种不同功能的监控终端整齐排列,如同为高铁安全运行装上了“眼睛”与“耳朵”。在这里,不仅能实时掌握工务、电务、供电等基础设备的运行状态,还能精准追踪每一列动车组的行驶轨迹。各类数据实时汇聚、动态更新,为调度指挥提供着全方位的信息支撑。
面对东北复杂气候的“大考”,科技更成为抵御风险的“硬核力量”。为了应对极端气候条件,调度大厅配置了卫星云图、雷达图和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控系统的“两图一系统”。调度指挥大厅的工作人员可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图进行“观云追雨、识水盯图”,对气象信息和水文变化进行实时监控跟踪,利用无人机对管内重点处所进行360°无死角航拍,并将视频素材制作成VR视频影像,结合地形地貌、汇水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防洪重点位置和预警范围,从而实现从“全面防”到“精准防”的转变。
在高铁沿线,380处防灾监测设备如同忠诚的“哨兵”坚守岗位。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采集风、雨、雪、异物侵限等数据,及时掌握线路运行状态,自动调节动车组运行速度。一旦遭遇自然灾害,还能根据灾害情况,提前将动车组引导至安全地点停靠,为列车运行筑牢“安全屏障”。

而由3700多个夜视高清摄像头组成的“天眼”系统,更是将安全防护网织得密不透风。这些摄像头分布在高铁沿线两侧,每隔3公里便设置一对,既能360°观察线路宏观状态,也能放大画面看清钢轨扣件的细节状态,实现了高铁沿线视频监控全覆盖。此外,“天眼”系统还支持视频在线回放,发现异常后,工作人员不仅能通过实时视频检查现场,还能调取历史影像追溯问题源头、分析原因,为后续应对措施提供精准依据。
“24小时移动视频监控实时盯控施工风险,防护定位手机精准掌握人员轨迹,可视化对讲让远程指挥直达现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主任何晓达介绍。科技的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安全,更体现在对施工安全与人员管理的精细化关怀中,这套“远程+现场”的双重管控模式,既给施工安全上了“双保险”,也让一线工作人员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感。
如今,在科技的护航下,东北高铁的安全屏障愈发坚固。每当恶劣天气预警发布,包保干部提前下沉重点区域,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与现场形成“远程指挥、就近处置”的闭环。每当设备出现细微异常,“天眼”与监测系统第一时间预警,运维团队迅速响应。从春防融雪、夏防暴雨,到秋防异物、冬防暴雪,该段用科技的力量,让每一趟高铁都平稳运行,让每一位旅客都安心出行。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记者王涛文/图
编辑:国内 来源:中国吉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