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当光伏板在鸡舍棚顶捕捉阳光时,棚内百万羽蛋鸡正在啄出丰收景象。今年,平塘县创新探索,推出“牧光互补”的新型工农业养殖模式,让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能源循环产生叠加效应,“孵”出了一条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照亮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在位于平塘县平舟镇土寨村的贵州金塘玉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蛋鸡养殖基地,5174块单晶硅光伏板覆盖在现代化鸡舍上方,构成独特景观。这个由东西部协作投入987万元资金建设的“牧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约234.59万千瓦时。
贵州金塘玉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楠说:“通过光伏建设的供电,基本上我们厂里面全部消化完毕,在电费上面,能在原来的基础电费上有5个点的折扣,有效降低了我的运行成本。”

这种“棚顶发电、棚下养鸡”的模式,实现了“一地两用”的能源循环,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种太阳”。在棚顶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下,满足了养鸡场自身生产、照明、温控等大量用电需求,有效降低鸡舍内部温度,减少鸡群的热应激,改善养殖环境,产出了生态优质的蛋产品。
贵州金塘玉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楠说:“我们贵州省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好水好空气好,再加上我们对饲料的把控、鸡种的把控,生产的鸡蛋是符合消费者的这种需求的。”

在光伏电力、东部自动化养殖科技与西部自然生态的三重加持下,养殖基地与多家粤企达成战略合作,构建起“东部市场+西部基地”的稳定供销链。2024年10月,基地生产的“明星”产品“天眼蛋”,成功通过海关出口检验,稳定供应香港市场,实现了平塘鲜蛋自营出口“零的突破”,有力推动“黔货出山”。目前,已累计出口鲜蛋1.2万箱433万枚。

贵州金塘玉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楠说:“像蛋黄的色度,我们都能达到13、14度,这就是香港顾客非常喜欢的颜色。在蛋清方面,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双蛋清,代表我们鸡蛋品质是非常优质的。”
随着“牧光互补”新型工农业养殖模式的逐渐成熟,养殖基地实现了降本增效。目前,该公司正全力推进二厂扩建工程。项目建成后日产蛋量将突破200万枚,将成为贵州规模领先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基地。

贵州金塘玉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继楠介绍道:“二厂规划总共是11栋,目标是140万羽,我们整个厂运行的过程中,可能一个鸡舍最多有两个饲养员去喂养,整个厂运行以后两个厂加起来可能就大概240万(羽),自动喂料、自动喂水、自动集蛋,整个过程就是自动化和集约化会比较先进。”

在“牧光互补”项目的推动下,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快速增长。捡蛋、挑选、打包等工作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我进这个厂有一年多了,公司的待遇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福利也很好,这里下班早的话可以回家照看老人、小孩。”务工村民陆永燕告诉记者。

从传统养殖迈向智能化生产,从单一产业升级为“牧光互补”,平塘的这一实践,生动展现了东西部协作“1+1>2”的效应。随着二厂工程的推进和市场版图的扩大,这颗融合了科技与绿色的“金蛋”,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平塘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科负责人陆磊表示:“牧光互补”目前来讲确实也是我们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接下来,我们就根据最新的政策要求,在全县的范围对这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助力我们县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一审:杨婷
二审:毛帝清
三审:陈荣
编辑:国内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