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到王玉萍这部《诗意地栖居》散文集的书稿,依次读完,不仅兴味盎然,而且有了想要说些什么的感触与感动。

王玉萍的主要工作是电力市场化交易和市场营销。而今阅读与写作,是她的业余爱好。但她真心热爱文学,真诚地投入写作,业余时间几乎都以文学为伴,以阅读、写作为乐,这使得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生内涵也有了更多的延展,其文学写作也有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她几十年笔耕不辍,取得了丰富的收获与成果,影响了身边许多人。
王玉萍写散文,是以这样的方式,记录其读书、读人、读生活的感受,释放自我情感,彰显心中大爱,并以此种方式与文学同道和读者交流互动。因此,这种立足点和目的性,使得她的散文写作朴实无华,挥洒自如,从而别具一种本真个性。这种个性的特点,就是在看似直率的表述中,传达出一种热爱生活的真挚深情和拥抱时代的澎湃激情,以一种大爱无疆的内在情怀,来感染人和打动人。
收入这部散文集的作品,虽然每一章节主题不同,但都贯穿着一条“爱”的主线,读起来令人轻松愉悦,如沐春风。
第一部分“行摄匆匆”,从贵州黔东南的加榜梯田、大利侗寨、观山湖公园和万达小镇,到布达拉宫、纳木错和梅里雪山,以及四川的柳江古镇、街子古镇和厦门的鼓浪屿、三亚的亚龙湾,作者带着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惬意心境,向人们兴致勃勃地描述着眼中景致之秀美,祖国山河之壮美,文化底蕴之厚,在她马不停蹄地探访和美不胜收的文字中,又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人文意味的美学观。
徜徉在这种美景的欣赏与品鉴中,人们也会感叹美的风光为何总与作者不期而遇,她何以总是与美的事物形影相随?其实,在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和一篇篇美文的背后,是作者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总能与美邂逅,秘诀就在于她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要进一步深究,那“发现美的眼睛”里,当是热爱和探求美的事物的心灵。发现美,描述美,赞叹美,都是美的心灵的自然外化和必然折射。
第三部分“亲情如山”,主要描写作者关于姥姥的记忆、父母和婆婆那些令人难忘的故事,以及陪伴儿子成长的深情历程。亲情何以“如山”,经由作者细致描述的具体场景,令人过目难忘,感动不已。如最有“姥姥的味道”的系列面食,“记忆中最好吃”的“面疙瘩汤”,姥姥最有成就感的,是“带大了小女儿的4个孩子。”姥姥的吃苦耐劳、勤劳、贤惠与善良,尽在文字中,彰显出作者的一片深情。父亲牢记党员使命、一心为公的事迹,母亲在细碎唠叨中的无限关爱,都从不同层面写出了父亲、母亲寓不凡于平凡中的伟大。在与儿子一同成长中的感受,享受自己做母亲的付出与幸福,是作者表述最为充分的感人篇章。
儿子对于母亲的优点、缺点进行认真而准确的评判,体现了小时候儿子的懂事与善良,而作者以陪伴儿子成长为己任,并以思想交流为主引导儿子的点点滴滴,把母亲的深情厚爱与教子有方表露无遗,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藏不住的幸福与满足,领略了这种既是至亲又是挚友的母子之情,你不能不为之感动,为之钦佩。
第四部分“享受阅读”,以文学笔记和读书随笔的形式,记述了作者阅读中外作品的感受与感悟。显然,“一年读六七十本书”不只是一种书本数量的积累,更有内在生命质量的凝聚。作者读书的品类多以文学类书籍为主,文章中提到许多当代作家和作品,不少都是我曾打过交道或较为熟悉的。
这些文字让我得以重温与他们的交往,也看到了作者对于他们的文字深切而独到的理解。如说杨绛先生:“在失去钱锺书和钱瑗两个最爱的人之后,依然独自坚持在这个世界上活了18年,如果没有书籍,没有文学创作,她不可能做到到了百岁依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说到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他不只是用心创作,甚至是在用生命创作。”“一切创作的动机,是对文学近乎虔诚的朝圣之旅。”这些评说,话语虽然不多,但一语中的,很有见地。蕴藏在这样一些真切的感受、中肯的评说里的,是作者善解人意、更深谙文学的情怀与慧心。而这,正是读书与读人之中,更加重要,也更为难能可贵的。
由这部散文集,我们了解了作者王玉萍爱游历,爱亲人,爱读书,爱写作,这些看起来很多的爱好,其实都可归结到一起,那就是怀着高远的理想,抱着热切的希望,热爱美好的事物,热爱美好的生活。正如她自述的那样:“无论生活中是快乐还是忧伤,是幸福还是痛苦,只要有艺术,有阅读,有文学创作,于我而言,便是将生活过成诗意地栖居最充分的理由。”
正是秉持这样一种审美心态与乐观姿态,积极面对现实人生,热烈拥抱当下时代,诸多“小爱”,汇聚成一个“大爱”,或者说,一个“大爱”,统领了诸多“小爱”,使得她的散文写作,一如她的现实人生,率性而来,别有情怀。
王玉萍第一本散文集《如歌》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用了20年时间才完成,《诗意地栖居》这本散文集,作者又花了10几年的时光,纯粹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这让我十分感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只有细细品味生活,只有坚持阅读,笔耕不辍,才可能创作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来。
相较于专业作家的散文,王玉萍的散文不拿样子,不端架子,直抒胸臆,以率真的表达与读者交心,显然更接地气,更有灵气,更能打动人心。这样的散文细细读来如春雨润物,令人感觉亲切自然,因而喜爱。
是为序。
(作者系知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文/白烨
编辑/赵珊珊
视觉/实习生于瑞晓
二审/陈江南
三审/黄蔚
编辑:娱乐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