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12日讯盛夏八月的兰山区方城镇顺德庄村委会办公室,彩绳飞舞,笑语盈盈。8月12日上午十点,一场由区妇联倾力打造的非遗绳编传习课堂正在热烈上演,60多位村民和孩子齐聚一堂,让古老的手艺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焕发崭新光彩。

只见第四代非遗绳编传承人王树兰指尖流转,一根根五彩丝线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随着她行云流水的示范,一个蕴含千年文脉的文昌结渐次成形。孩子们屏息凝神,小手跟随着老师的节奏,小心翼翼地缠绕、穿梭,丝滑的绳线从指尖流淌出的不仅是技艺,更触摸到了历史温热的脉搏。
“看,我编出第一个结啦!”十岁的小琳托举起初具雏形的文昌结,笑容如夏花绽放。古老的编绳智慧经亲身摸索而重现,那份“亲手创造文化”的自豪感深深注入幼小心灵。
第一书记轩诗东书记也来到孩子们中间,他为大家解读起文昌结背后沉甸甸的意涵:“编绳不只是指尖游戏,编织的更是千百年来祖先对知识、智慧的虔诚守望——金榜题名、文运昌盛,这凝结在每一个结扣中的祈愿,正是我们赓续文明血脉的鲜活见证。”

课堂上,红色文化研学专家乔楠楠老师走上了讲台,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从指尖上的传承到心灵上的滋养”的精彩分享。乔老师以社会意识核心理念、沂蒙精神、家庭美德相融合。她结合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孝老爱亲、夫妻和睦、邻里互助等家庭美德的内涵,更将沂蒙人民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融入其中,强调这种精神正是大家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应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场意义独特的活动,为孩子们的假期绘就了超越书本的教育图景——指尖传承代替了对手机屏幕的沉溺,寓教于乐转化为文化自信的春风化雨。一位年轻妈妈深有感触:“亲手编出这份送给孩子的‘祝福’,让乡村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这不只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心灵之根的深深浇灌。”

第一书记点燃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引擎,“文昌结进村”不仅激活了村民们对乡土之美的认同,更探索出一条传承与创新互融之路。非遗根植乡土,在童趣的笑声中萌动勃勃生机;文化赋能乡村,则透过孩子的巧手编织得以具象呈现。
活动结束,孩子们高高举起自己编制的文昌结,五彩斑斓的光泽映着他们明亮自信的目光。这是扎根乡村的一场文化耕耘的生动写照——如同这些精巧绳结的寓意“纽带”一样,在非遗传承与儿童赋能之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之间,第一书记为村民、为下一代在乡野间编织着文化自信的最美同心结。(通讯员刘佃臣)
责任编辑:王军
编辑:王军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