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岭自治县城的边缘,一座不起眼的山里蜿蜒着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这便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关索岭古道。沿着这条古道拾级而上,能看见御书楼、顺忠祠、双泉寺、灞陵桥等遗址。灞陵桥周围有坝陵河大桥桥旅融合1.0典范,也有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3.0新范式。
当夕阳为古道镀上金边,为大桥披上霞光,我们仿佛看见:那些镌刻在石板上的记忆,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基石;那些飞驰在桥上的车流,正续写着新的传奇。

花江峡谷大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廖文祥摄
“三桥”同立,从“黔道难”到“黔道通”
关索岭古道是关岭境内现存古驿道主体部分,是茶马古道保存最为完整的古道之一,驿道东起灞陵桥,西止县城东边街口,全长3公里,梯级形路面,块石铺就。依山就势,蜿蜒曲折。《永宁州志》记载:“山势陡峻,曲折而上,凡四十三盘,方至顶上”,为黔滇古驿道最为陡峻险要的部分之一。
驿道上现存的灞陵桥又称“关岭桥”。据《安顺府志·关路津梁》载:“一名关索桥,以在关索岭麓也。又名八里桥,以关索岭关口至桥八里也。”

关索岭茶马古道。
“关索岭原来是滇黔古道的一部分,最早在明洪武十四年就有记载了,过去是经贵州到云南的必经之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所副所长胡林军指着石板上的马蹄印说,过去马帮带着盐、茶、布匹等货物来往于此。
灞陵桥在1934年修建滇黔公路时,承担了“公路桥”的使命,肩负着大后方的运输重任,后在灞陵桥下游处又新修了新灞陵桥,便于汽车分道而行。

如今,关岭自治县将关索岭打造成了市民健身步道。
如今,在灞陵桥旁,坝陵河大桥如一道银虹横跨峡谷,其磅礴之势与花江峡谷大桥遥相呼应。两座现代桥梁以钢铁之姿凌空飞渡,与灞陵桥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勾勒出从茶马古道到世界第一高桥的壮阔变迁。
钢梁跨越的不仅是峡谷的裂隙,更是从“黔道难”到“黔道通”的跃迁。安顺正以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为契机,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将“旅游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实现“资源端”到“消费端”的高效转化,助推乡村振兴和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自古以来,路都是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在胡林军看来,山和水、路和人是紧密联系的,“人要走山跨水,所以有了路和桥。不论是茶马古道,还是如今的花江峡谷大桥,最终的作用都是连接,连接着两岸或更远的地方。”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所副所长胡林军正在接受采访。
关岭自治县,正处在历史机遇与时代使命的交汇点上。这里不仅连接着峡谷两岸的崇山峻岭,更串联起茶马古道的文化记忆与乡村振兴的未来图景。
古今并行,从“桥通行”到“桥很行”
关岭自治县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南侧斜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近1500米的巨大落差,造就了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石芽、竖井、漏斗、峰林、溶洞、暗河、地下廊道随处可见,成就了花江峡谷、滴水滩瀑布、摩崖石刻、冰臼等独有的风景。
在数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2.3亿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了如今的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其种类涵盖鱼龙、海龙、楯齿龙等海生爬行动物,以及海百合、菊石、古植物等,被誉为“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宝库”。

鱼龙化石。
关岭自治县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横跨古今的文化遗产,2024年,关岭自治县接待游客502.7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8%、22.42%。
随着花江峡谷大桥即将通车,安顺市提出将“大瀑布”与“大峡谷”和“世界级大桥”强强联动,充分发挥黄果树大瀑布每年600余万人次的流量优势,将大桥地标、峡谷风光、古生物化石群、黄果树瀑布群、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进行一体串联布局,形成“一小时旅游圈”。

黄果树瀑布。范晖摄
同时,还将着力打造世界第一高桥美食小镇花江镇,推出“观世界第一高桥、赏峡谷山海奇观”徒步活动,让游客在花江镇“赏高桥、品美食”,多角度观赏世界第一高桥的神奇壮美,全方位感受世界第一高桥的无限魅力。举办“飞跃地球裂缝、触摸世界之巅”关岭飞艇观光活动、贵州·关岭“世界第一高桥杯”篮球邀请赛、帮帮唱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在惊叹工程奇迹的同时,也能触摸到安顺最鲜活的人文脉搏。
冲上云霄从“过桥游”到“留客游”
“将要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将助力关岭自治县把古生物化石和茶马古道这两张名片推出去。”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党委副书记徐代惠介绍道,花江镇正在修建观看花江峡谷大桥的绝佳观赏打卡点,“在我们花江镇辖区能够360度观赏大桥,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建设民宿、打卡点。”
为了接住世界第一高桥带来的流量,花江镇组织相关人员在靠近花江峡谷大桥的五里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踩点,寻找不同角度观看大桥的最佳打卡点,“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前来观赏桥景的游客,我们还在完善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在五里村修建的观桥点。
花江镇紧紧抓住交通区位与旅游资源的双重优势,提出以大桥为核心发展“桥景经济”,为游客提供360°观桥体验,推动民宿建设、旅游开发,让“大桥风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增收密码”。
54岁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峡谷村村民梁国荣正忙着为自家民宿打造家具,“根本没想到这里会修大桥!”梁国荣的话语里满是感慨。早在2019年,他就有过建民宿的念头,但当时桥未开建,缺乏发展底气,民宿建设时建时停。
当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开建,看到大桥一天天“长大”,他发展旅游的信心也愈发坚定:“有这样壮观的大桥在花江,今后的发展前景肯定差不了,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说干就干,梁国荣加快民宿建设进度,截至目前,他已投入160万元用于民宿建设,而这笔投入,在他看来“每一分都花得值”。

梁国荣正在打造家具。
尽管民宿尚未完全建成,“大桥效应”已提前显现——自大桥开工以来,常有从南京、广州、上海等地专程来看桥的游客,路过他家时被门口的装修景象吸引,提出想住下感受当地环境。梁国荣干脆把没装修好的房间收拾出来,让游客免费住,“先让大家感受下我们这儿的风土人情,也为民宿攒点口碑”。
为了凸显当地特色,民宿里的桌子、床、凳子等家具,都是他用当地产的“铁玉蒿”木材纯手工打造。如今,梁国荣的民宿主体结构已成型,正紧锣密鼓进行内部装修。

花江峡谷大桥正在进行水幕表演测试。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廖文祥摄
从茶马古道的蜿蜒到峡谷大桥的巍峨,变迁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新,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对话。这里既有古生物化石沉睡亿万年的秘密,也有布依族人手打家具的温度;既有灞陵桥承载的烽烟往事,也有民宿主人梁国荣对明天的期待。
这里的故事,从来不是凝固的风景,而是一块活着的土地,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活力在此交融,风华正茂。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赵哲铭廖文祥陈亚兰侯萌
编辑李娟
二审杨韬
三审周文君
编辑:国内 来源:当代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