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风过汇川田野,高粱穗沙沙作响。青红相间的穗粒饱满欲坠,阳光洒下如碎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粮食香,近日,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上坪村优质高粱种植示范基地里,三十余人围站田埂,一场特别的“田间课堂”在此开讲。

眼看收高粱的日子近了,这“收多收少、收好收坏”的学问,大家都想弄明白。人群中,汇川区农业农村局高粱专班负责人张方林举着沉甸甸的高粱,开口便抓住众人注意力:“高粱品质,采收时机是关键。按标准,得‘收老点’,等它完全熟了再动手。”
他扒开植株下部叶子:“瞧见没?完熟的高粱,底下1到5片叶子基本黄透,这时的理化指标才够酿造标准。”
“收老点”三字,瞬间点燃现场种植户的共鸣。
作为村里种了500亩高粱的大户,52岁的王宗琴手里捏着一株刚从自家地里摘下的高粱,眉头渐渐舒展。
“往年收成总不理想,就是因为收得稍微嫩了点。”她指着穗粒上的细小痕迹说,“老师一讲我就懂了,今年必须等老熟了再收。你看这嫩的,机子收割时一混合,嫩浆就会沾到高粱上,颜色立马就变了,根本达不到收购标准,收益自然上不去。”

这“收老点”的诀窍,如何让种高粱的老百姓知晓?高坪街道高粱收购站站长韩彬的笔记密密麻麻,封面上“严把质量关”五个字笔锋挺括。
“回去后我们通过宣传资料、微信群、坝坝会,再到地里手把手教,保证种植户都听明白。”韩彬合上本子说。
这场培训会背后,是遵义汇仓红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的一本“明白账”。公司副总经理祖兴文望着连片高粱地,算起细账:“2025年全区种植7万亩优质高粱,13428户农户靠它生活,我们计划收储16800吨。往年总有些农户收得太早,高粱品质上不去,今年把培训挪到收割前,就是要让大家都懂‘收老点’的门道。”

祖兴文蹲下身,捡起一粒掉落的高粱米,指腹碾了碾:“说到底,就是要让每粒高粱都达标。不能让农户的汗白流,得让他们增产更增收。”
往年抢着收的老习惯,如今要换成看“完熟期”的新规矩。汇川的高粱地,正悄悄从“求量”向“求质”转变。“收老点”这一关键词解锁后,不仅让订单农业的品质有了保障,更让田埂上的希望能踏踏实实变成农户口袋里的收益。(黄玘佳罗永红)
一审:王信
二审:姚腾余从源
三审:唐全寿
编辑:国内 来源:多彩贵州网